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改善行為

       改善人行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嚴持五戒。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戒殺生:即不殺害一切生物,因為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人愛護自己性命,豈可任意殺害其他生命。何況六道眾生,可能是自己過去父母,六親眷屬,亦是未來諸佛,無論基於孝道,或恭敬三寶的原則,皆應戒殺放生。更何況殺生惡業,必招多病短命之報。
 
 
因果經言: 『今生多病人,前身殺孽重。』我們欲想改善多病、或死於天災人禍的惡運,一定要戒殺。不可因嗔恨而殺人,不可因貪圖口腹之慾而屠殺生物。不從事與殺生有關的行業,不經營販賣刀槍劍戟釣具魚網之類的貿易。遠離一切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仁慈愛物,保護一切生命,不止愛人如己,還要捨己為人,自然福報隨身, 走向健康長壽,平安如意的運程。


戒偷盜:即安份守己,不非份貪求,不苟取他人財物,不侵犯他人權益,不貪髒枉法,不走私漏稅,不欺騙奸詐,不假公濟私盜取公物,不眼見心謀,出言讚美,令人不得不餽贈自己;或憑藉商職,受人不得不送之禮。凡是用不正當手段,所得非份財物,皆屬偷盜。偷盜之罪,眼前要受法律裁判,死後要償還債務,來生更招致貧窮困苦惡報。若能嚴持不偷盜戒,止息貪念,反而樂善好施,扶危濟困,必可改善貧窮困苦的命運,轉入財富日增、所求如意的運程。
戒邪淫:古人說:『萬惡淫為首』。佛說:淫慾是生死根本,罪惡之源,故製出家弟子,絕對戒淫;身戒淫行,心戒淫念,身心清淨,不得涉及男女私情。至於在家佛弟子,嚴戒邪淫,除夫妻正常關係,不得另攪婚外情,不得涉足歌舞妓館,不得見色起心,不得非禮、或亂淪。因為邪淫是罪惡行為,有傷風化,侵犯人權,製造人間糾紛,導演家庭悲劇,產生社會問題兒童,眼前招惹官非,受人非議,來生更受妻女不貞,眷屬不和之惡報。故佛制弟子,應嚴戒邪淫,不邪思,不邪行,自然善神擁護,妻女貞節,改變婚姻觸礁,妻離子散的惡運,享受家庭幸福,維持人倫尊嚴。

戒妄語:即言行端正,誠實可靠,不藉詞掩藉自己過失,不為名利而妄自誇大、自讚毀他。不因妒忌而挑撥離間,中傷破壞。不因嗔恨,而惡口粗口罵人。不因取悅於人而花言巧語。不為滿足自己,而欺騙對方。尤其佛弟子,更不應為了名聞利養而妄言證聖,或說自己得神通,誑惑世人。當知妄語之罪,毀人信譽,破壞公關,導人迷信,死必墮落地獄受苦。罪畢為人,還要常受他人誹謗,語雖誠實,人不信受等惡報。楞 嚴經言:『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是以凡佛弟子,皆應戒大妄語,甚至見惡 不傳,聞過不宣,直接建立個人信譽,受人尊敬,保障自己安全;間接平息社會紛爭,維持正常公關。自然可以改善是非口舌,或被人橫加毀辱,惡言中傷種種惡 運,漸入善名遠播,人皆信服的佳境。

戒飲酒:酒含刺激,能麻醉人心智,令人頭腦不清醒而胡作妄為,害己害人。故佛制凡佛弟子,不得飲酒。四分律說酒有十過,三十六失。現代科學證明,飲酒,能引生各種疾病,損害健康。講究衛生、愛惜前途的人,尚不飲酒,況佛弟子?佛 在世時,有一伏龍比丘,已證阿羅漢果,神通自在,能降伏毒龍。一日乞得含有酒精食物,以致嘔吐大作,醉臥於地,既失威儀,又受蟲蟻欺負。佛因此制戒,凡佛 弟子,不得飲酒。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性食物,悉皆戒除,以保持情緒平衡,行為正常。自然改善因醉酒闖禍,招惹口舌是非種種惡運,獲得平安進步,前程似錦的好 運。

 
 
人因內心充滿貪、嗔、痴、種種毛病,加以外界物質誘惑,身作殺、盜、淫,口講妄言、綺語、或兩舌、惡口,致使身口意業都不善,每為自己製造多災多難的 惡劣命運,同時危害社會,破懷治安,給人間帶來苦難與不幸。
所以佛教弟 子,必須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如果人皆不殺,實行仁慈愛物;自可保障一切生命安全,社會何來殘殺,謀殺,暗殺,姦殺種種罪惡行為?如果人皆不偷,實行重義 輕利;自可保障他人財產安全,社會自然減少明搶暗偷,強奪巧取種種罪惡案件,必可維持社會秩序,保證安全,社會何來強盜與小偷?
 
 
 
若人皆不邪淫, 尚節守禮,必可保障婚姻安全,維持人倫道德,增進家庭幸福; 社會何來強姦、通姦、亂淪等喪德敗行?若人皆不妄語,誠實可靠,不奸詐,不欺騙,不妒忌饞謗,不挑撥離間,必可維持社會公關,保障互惠互利,互不侵犯的正 常操作,何來是非口舌之爭?若人皆不飲酒,提高理智,保持頭腦清醒,不致荒廢正業,危害社會,何來借酒行兇,或醉酒駕駛闖禍種種意外發生?由是可知,受持五戒,奉行十善,直接可以改善個人行為,淨化身心,扭轉惡運,漸入佳境;間接以防止社會罪惡,保障社區安全,促進 社會繁榮,增進人間福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