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越城區一老人收藏了上百個清代民國的餅印模具
今天是中秋節,中國人有吃月餅的習俗。 那麼,以前的中秋月餅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 住在越城區大有倉、今年76歲的王德軒老人收藏了上百個跨越清代民國的中秋餅印模具,造型各異,製作講究,令人大開眼界。 且這些模具製作材料多種多樣,有傳統的梨木、楠木等上等木材,還有罕見的澄泥、黃銅等材質。
在王德軒的模具藏品中,民國時期的木質模具佔了大多數。 模具一般採用梨木、楠木等硬質的木頭精心雕刻而成,形狀則有圓的、長的、帶柄的,十分考究;圖案不僅有“壽”“福祿壽”等字樣以及純紋飾的,還有繪著動植物的,如蝙蝠、桃子、石榴等,形態多樣,栩栩如生。
在這些中秋餅印模具中,頗有代表性的則是“十二生肖系列”,其用澄泥硯製作而成,手感膩滑,線條流暢,外形古樸,雕工精美,全部呈黛色。 “該套生肖系列模具的製作時間可能是在晚清,澄泥是一種高檔的土質,取自河泥,經過幾次過濾,濾出極為細膩的泥土方為澄泥,一般用於燒製品質上乘的硯台,因而以澄泥為材質製作的月餅模具,十分珍貴。”王德軒說,“我詢問了許多老紹興人,都說沒見過這樣的模具,應該是外地的。我花了1000多元從一位收藏家那裡買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