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書卷氣是書法作品最好的氣質


8 金羊網-新快報
■黃庭堅 《范滂傳》(局部)■黃庭堅《范滂傳》(局部)
■王世國(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主席)
年近花甲的書法家黃庭堅受蔡京等人迫害,被除名,羈管宜州。 他隻身在偏遠荒涼的宜州(今廣西宜山),先是在城中租房,因不許又寄身寺院,還是不准。 被官府逼得走投無路,只好搬到城牆上狹小的破戍樓裡棲身。 通判餘若著敬佩黃庭堅,照顧其生活,認為他就像漢代受黨錮之禍的范滂等賢臣,請求他書寫《後漢書》中的《范滂傳》。 黃庭堅允諾,背誦全文,大書盡卷。千餘字的文章背寫下來,僅有二三字疑誤。 《范滂傳》並非名篇經典,但黃庭堅卻能全篇背寫,這是何等的學問功力啊! 正是這種過人的學問功力,使黃庭堅的書法顯得“鬱鬱乎文哉”,瀰漫著清新益人的書卷氣。
什麼是書卷氣? 書卷氣就是學養豐富的書法家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來的鬱鬱勃勃的文雅氣象,它是評價書法優劣高下的重要標準之一。
清代書法家楊守敬在評論書法家時就說:“一要人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問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
書法作品為什麼要有書卷氣呢? 因為中國書法的核心是文化,沒有文化,書法將失去她的耀眼光輝。 從書法的表現形式看,書法必須依附於文字,書法家必須能夠識文斷字。 這樣一來,就決定了書法家一定要是文化人,否則寫出來的作品錯別字連篇,書家就會變成輸家了。 從表現內容上看,書法離不開詩文,詩文賦予了書法的魂魄。 蘇軾說:“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餘。”這就是說,書畫其實就另一種意義上的詩。 唐代張懷瓘《書議》中就提出了“兼文墨”的主張,的確,中國書法的大家無一不是兼通文學,具有很高文化修養的人。
這種超逸脫俗、不可名狀的書卷氣就像一個人的氣質一樣,非刻意描摹所能得,那麼它是從哪裡來的? 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可見一個人的正氣是可以通過“善養”獲得。 作為文化修養的書卷氣與作為道德修養的浩然之氣,都是屬於人的一種“精神境界”,都是可以通過“善養”獲得,而善養的方法和途徑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讀書增加自己的學養,通過閱歷豐富自己的見識。 這樣一來,書卷氣甚至是那種浩然之氣就會充溢於你的筆墨點畫之間。 所以書法家要多讀書,讀好書,通過長期的閱讀積累,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自然會給自己的書法帶來書卷氣。 杜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雖為言詩,其道理亦可通於書法。 我最喜歡黃庭堅的那句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書法家必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靜,伴得了孤燈,心懷敬虔,捧卷閱讀,孜孜不倦,書卷氣自然生成。
我認為,書法的書卷氣是書法作品的最好的氣息和風貌。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佢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詩告訴我們,書法作品清徹空明的氣韻、天光雲影般的精彩,都是來自書卷,得益於閱讀。 書法家通過讀書,在幽幽書香潛移默化的熏陶下,濁俗可以變成清雅,奢華可以變成淡泊,狹隘可以變成開闊,偏激可以變成平和,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然而,當今一些書法家,整天孜孜矻矻於筆墨技法的練習或者是碑帖的臨摹,雖說這是必要的,但是遠遠不夠的。 不讀書胸無點墨,沒有學養,書法哪來書卷氣,而可能有的反倒是俗氣、村氣、匠氣、野氣、匪氣! 蘇軾早就指出:“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所以,書法不是單純的寫得“手熟而已矣”的書寫技巧,而是與書法家的文、史、哲的學問修養緊密相聯。 當今一些書法家因不讀書或者很少讀書,整天琢磨書法的形式創新,總想著給自己冠上一個忽悠人的頭銜,可他永遠也掩蓋不了自己書法內涵和文化底蘊的淺薄,永遠也不可能擁那清新益人的書卷氣。
走筆至此,我總算明白了,中國書法史上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倡導的與書卷氣相對的“金石氣”,為什麼到了今天一些書法家那裡,往往變成了以筆摹刀、刻意造作? 變成了野氣、匪氣、霸氣? 因為今天某些書法家甚少讀書或者根本不讀書,哪裡像康有為、楊守敬、吳昌碩、沈曾植、梁啟超、李瑞清、章炳麟、李叔同、於右任等等崇尚“金石氣”的書法家,有著無人能及的學問。 欲救此弊,唯有讀書。 書卷氣可以消磨和除去崇尚“民間書法”容易沾染的野氣、嬌氣、匪氣、傲氣、霸氣、粗俗氣、痞子氣、小市民氣,而代之以靜氣、靈氣、文明氣、閒雅氣、富貴氣、正大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