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心目中,鹿是一種瑞獸,有祥瑞之兆。 《宋書·符瑞志》載:“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認為鹿為純善祿獸,“鹿”與“祿”諧音,寓意加官進祿、權力顯赫。 因此,古代玉器中鹿紋圖案較多,造型亦千姿百態,豐富多彩,或臥或立,或奔跑於山間綠野,或漫步於林間樹下,皆生動秀美、雅緻可愛。
玉器中的鹿紋最早出現在商代,以後各代屢有發展變化,各具時代特徵。 其造型豐富多彩,寓意吉祥,是深受國人喜愛的裝飾紋樣,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商代玉鹿的特點
商代玉鹿造型簡單,以片狀居多,圓雕較少。 最大的長8厘米左右,一般在3~4厘米,常呈短腿直立回首狀。 琢玉工匠刻意突出鹿角、耳以及眼睛,其他部位則一帶而過,僅具其形。 鹿角有幾種,一種沒有角,一種為枝杈形角,另有一種是雙角對分,或對稱或不對稱。 眼睛可分為小圓眼、臣字眼、菱形眼、橄欖形眼等,而且大都是由陰線刻劃而成。 軀體上多無紋飾,有的只有幾條陰刻線作為分界線,把軀體和四肢分開。 穿孔多在頸部、臀部,可供佩戴。 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玉鹿(圖1),長3.5厘米,寬2.7厘米,厚0.57厘米。 青白色,鹿作回首狀,口微張,雙耳後展;四腿前屈作臥狀,前足有斜向孔,無尾。 1991年山東滕縣前掌大商代墓葬出土的玉鹿(圖2),高5.4厘米,寬4.3厘米,厚0.5厘米。 兩面平雕,紋飾相同。 兩角枝杈突出,作回首狀,翹首圓眼,上下頜、鼻、嘴分明;頸間有渦紋,圓臀小尾,後腿略彎。 頸間有一穿孔。 兼具寫實、誇張之美。
周代玉鹿的變化
周代玉鹿也多為片狀,光素無紋,僅有幾條簡潔的輪廓線,一般比商代的略大。 有回首、前視、伏臥、站立等各種造型,氣宇昂然,姿態優美,刀法爽健,磨製細膩。 鹿大耳、大眼,角的枝杈像小樹一樣直立頭頂,有對稱和不對稱兩種,其中不對稱的長角相對較多。 足粗蹄大,大多是半蹄狀,整個軀體顯得較肥壯。 但其身體與長角相比,常有頭重腳輕的感覺。 穿孔也多在頸部、臀部。 現擇其各地出土的玉鹿加以介紹說明。
西周早期玉鹿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玉鹿(圖3),通高4.7厘米,寬4厘米,厚0.1~0.4厘米。 青玉,淺冰青色,因局部受沁有灰褐色和灰白色斑塊和斑點。 鹿呈站立狀,頭上仰,鹿角似耙狀。 無穿。
西周中期玉鹿
陝西寶雞市博物館藏玉鹿(圖5),通高9厘米,厚0.4厘米。 和田玉,受血沁後現呈灰綠色,間有灰褐斑。 鹿體扁平,角枝高聳,臣字眼,體態肥圓,小尾下垂,四肢壯實有力。 姿態如在奔跑中倏然止步,昂首前視,大耳抿後,將鹿奔跑的迅疾和受嚇後的驚恐表現得淋漓盡致。 鹿角根部鑽一圓孔,用以懸佩。 雕琢紋飾簡潔,形態生動逼真,寥寥數筆就突現了鹿的機警性格。
西周晚期玉鹿
河南博物院藏玉鹿(圖11),高8.5厘米,身長4.5厘米,厚0.4厘米。 青玉,全部受沁,呈棕褐色與淺土黃色。 玉質細膩,微透明。 翹首,張口,睜眼,豎耳,聳角,短尾,粗腿,鼻部有一穿孔。 作奔跑狀。 正背面紋飾相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