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元至明清期間,各類龍鳳主題的古錢、花錢,便花樣繁多,大多也設計精美。 然而真正將“龍鳳”文化在錢幣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的,集大成者當屬民國十二年(1923年)造龍鳳壹圓銀幣樣幣,當傳統文化遇到工業時代,機制幣讓兩種文明得到充分交融,而龍鳳錢幣也因此備受錢幣藏家的追捧。
龍鳳壹圓樣幣圖案造型特別,內含深奧,包羅萬向,獨具匠心,十分精美,為民國銀幣之精華。 “龍鳳銀幣”圖案原先是作為民國國徽而設計的。 1912年5月由時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科長時的魯迅與許壽裳(季市)、錢稻孫同擬民國國徽圖案,三人共同研究設計了一幅古為今用的“十二章圖案”。
不過由於設計有龍鳳圖案,民國當局認為帶有帝王色彩,末被採用。 然而因為設計新穎精美,此圖案在1923年被天津造幣廠用作銀幣圖案,“龍鳳銀幣”問世。 按照幣值大小字體各異,龍鳳銀幣又分為主幣和輔幣,主幣壹圓又分大、小字兩種版別,此外還有面值為二角和一角的輔幣,輔幣後來流通於世。
當然,無一例外的是,除了龍鳳二角、一角短暫流通外,其他帶有龍鳳圖案的金銀幣均為樣幣或紀念章,均未進入社會流通,僅為試鑄樣幣,存世均十分稀少,價值不菲。 尤其是兩枚張作霖,見諸拍賣會均為數百萬元市場價,而龍鳳大小字壹圓,也均為六位數市價,普通愛好者收藏頗有難度。
因此,龍鳳圖案雖曾作為民國國徽備胎而最終夭折,但卻不影響它在收藏領域所受到的禮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民國政府所鑄龍鳳銀幣,並非世界上最早此圖案的幣章,作為錢幣收藏門類之一的紀念章,秘魯僑社發行的“秘魯建國百年紀念章”誕生於1921年,即此稿設計當年,比龍鳳壹圓早了2年。
聲明:首席收藏網(shouxi.com)獨家稿件,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