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一種頻臨失傳的瓷器修補工藝
江西付玲
程門是淺絳瓷的祖師爺,得到一件程門的作品是玩淺絳瓷的藏友們夢寐以求的目標。 隨著近年來淺絳瓷熱的升溫,程門的作品價格不斷地攀高:2011年4月28日的蘇州東方15週年拍賣會上,程門父子合作的一對琮瓶,以84萬元成交。 同年10月份,在英國的寶龍拍賣會上,程門的山水瓷板以49萬元人民幣成交。 程門作品是淺絳收藏圈頂級藏家們競相追逐的對象,作為一般的收藏愛好者,要想獲得一件程門的作品,可謂難上加難。
所以當“鏟子”老李告訴我他家裡有程門的東西時,我沒當回事。 “鏟子”處於收藏的最前線,專門到鄉下去收東西。 我知道他家裡不知道有多少人去過了,即便是有程門的東西也輪不上我。 老李說,你每次給的價格都不錯,我還是願意把東西讓給你。 見他說得這麼誠懇,我就去了他家裡。 老李從床底下摸出了一廢報紙包裹著的東西,打開一看果然是程門的一個瓶子。 只可惜瓶子破了,用鋦補好了。 儘管如此,還是讓我一陣狂喜。 老李報了一個價格,我覺得還能接受,沒還什麼價就把瓶子抱回了家。 幾天后在市場上見到老李,他說有好幾個他的客戶都在抱怨他,說沒把東西先給他們看。 這些客戶其實都是我熟悉的藏友,他們經常嘲笑我買東西不會講價錢,是個“冤大頭”。 現在想想,這個“冤大頭”其實不冤,不然的話,這只程門的瓶子也到不了我手上。 收藏蘊含著世理,得失是瞬間的事,但總體還是要趨於平衡的。
鋦子在古代很盛行,可如今快要成為失傳的工藝了。 鋦碗匠先用繩子固定碎片,再在接痕兩側的鑽眼部位,抵緊鑽桿,來回拉動小弓,然後將鋦釘嵌進釘眼,仔細錘實敲緊,最後塗上糯米漿和骨膠。 價格依據鋦釘的材質、大小而定,黃銅的比鐵的貴,大的比小的貴。 由於鋦釘是從器物的外壁嵌進去的,同時又不穿透內壁,所以碗內不見釘痕,盛湯盛水不漏。
其實在過去,鋦瓷不僅僅是為了修復瓷器了,鋦瓷本身成了一種裝飾。 明清時代,有些人開始把品相完好的紫砂壺特意裝上豆子,再倒入水撐裂,請鋦匠鋦好,有時還要鋦出特定的圖案來,以此來把玩和炫耀。 明末時的周伯高就是這樣的人,他在《過吳迪美朱萼堂看壺歌》中說:“供春、大彬諸名壺,價高不易辨。予但別其真,而旁搜殘缺於好事家,用自怡悅。”看來,玩殘壺的人自古就有。 當你把一把新鋦的紫砂壺,養到鋦子和茶壺融為一體的時候,看到壺上的鋦子成為壺本身一部分的時候,那時的鋦釘給紫砂壺所平添的幾分古樸,就別有一番韻味。
回過頭來觀賞這只程門花瓶,竟然覺得上面的鋦釘成了作品的有機組成。 因為它們承載著歷史的滄桑,向人們訴說著歲月的磨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