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8年發現第一塊恐龍化石後,楚雄祿豐陸續發現了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恐龍化石,但卻一直留有一個“未解之謎”:祿豐發現瞭如此之多的恐龍化石,為何卻從未發現一枚恐龍蛋?
今 年4月11日,隨著中國、加拿大、德國等國研究人員共同撰寫的研究學術成果《中國早侏羅紀恐龍胚胎含有機殘留物》在國際權威的科學期刊英國《自然》雜誌的 發表,這個未解之謎有了答案——台灣著名古生物學者黃大一教授2003在祿豐大窪恐龍山撿到的“奇石”,經過同位素鑑定,被認定為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 恐龍胚胎化石,屬蜥腳亞目類恐龍胚胎化石,存在於距今1.95億年前的早侏羅紀時期。
“發現了一個(胚胎化石),意味著這個地方可能會有更多。”昨日,晚報記者從參與研究的楚雄州博物館館長鐘仕民處獲悉,近期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協調,準備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在楚雄祿豐大窪恐龍山建立一個“國際恐龍胚胎學基地”。
發現
這塊“石頭”有點怪
2003年正月,黃大一因為參與一個玩石活動,開始了祿豐的恐龍考察之旅。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眼角瞄到了左腳邊的地上有一塊奇怪的石頭。 黃大一趁著採訪的間隙,把石頭撿起來塞進口袋。 回到酒店,因為太累沒來得及仔細看,就放進了旅行箱。
回到台灣之後,黃大一開始整理這次活動的“戰利品”時,才又見到了這塊“爛石頭”。 “這塊石頭又脆又硬,上面似乎有些很小的骨頭,甚至還有個二三厘米的頭顱。”黃大一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樣描述道。
2009年初,這塊“奇石”被德國波昂大學古生物系雷美斯博士初步判定為恐龍胚胎化石。 經過同位素鑑定,這塊胚胎化石存在於距今1.95億年前的早侏羅紀時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恐龍胚胎化石。
研究
能看到小恐龍的牙齒
2010年以來,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與德國、加拿大等國的研究人員共同組成研究團隊,對這塊胚胎化石進行研究。
研究人員之一,楚雄州博物館館長鐘仕民介紹,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恐龍蛋大部分都屬於晚白堊紀時期,距今七八千萬年前,少數可以追溯到距今一億年前的早白堊紀時期。 在此之前,世界最古老恐龍胚胎化石是南非早期恐龍大椎龍的胚胎化石,相比祿豐這枚胚胎化石,它足足晚了500萬年。 “相對於白堊紀時期,侏羅紀時期的地層更偏酸性,蛋殼都容易被腐蝕融化掉。這也是侏羅紀時期的恐龍蛋不容易保存下來的原因。”鐘仕民說。
除此之外,裡面有孵化中的恐龍胚胎的恐龍蛋更是少之又少。 鐘仕民介紹,祿豐這枚胚胎化石能清楚地看見恐龍胚胎的發育過程,裡面的小恐龍已經初見輪廓,脊椎、牙齒等部位都清晰可見。 並且在通過對這些恐龍骨組織樣本進行光譜分析後,發現了有機殘留物質“膠原蛋白”,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體內保存的有機殘存物。
保護
楚雄將在發現地建研究基地
2010年3月,時隔7年之後,胚胎化石的發現者黃大一教授再次來到祿豐大窪恐龍山,在祿豐縣博物館研究人員陽傳偉的協助下,找到了當初撿到胚胎化石的地點,也就是一個集中的胚胎孵化場。
鐘仕民透露,將在這個恐龍胚胎點劃出保護區,使其得到規範專業的保護與發掘。 並在此基礎上,促成“國際恐龍胚胎學研究基地”落地楚雄。
同年7月,楚雄州博物館還與國際、海峽兩岸專家簽訂了一份《楚雄州內祿豐動物化石群聯合研究計劃初期協議書》,鐘仕民表示,針對祿豐發掘恐龍化石多,但是研究成果不多的現狀,希望通過加強交流合作,讓楚雄在恐龍化石的研究領域有所突破。
目前,這枚恐龍胚胎化石部分收藏在楚雄州博物館內,部分仍在國外相關科研單位繼續研究。 同時,鐘仕民也明確表示,依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法律法規,黃大一先生已同意按國際古生物化石合作研究慣例,待研究結束後及時歸還全部恐龍胚胎化石標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