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安徽歙縣出土了一批金器,主要有金霞帔墜、金釵、金簪、佛像金箔、金步搖、金錢等,後移交給歙縣博物館收藏。 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批出土金器製作精細,紋飾精美,工藝精湛,現擇其部分介紹如下:
明飛雀祥雲紋金霞帔墜子(圖1),長15.2、寬6.2、高2厘米,重82克。 懸膽形,上裝金鉤,鏤空,兩面雕飛雀祥雲,展翅欲飛狀,尾長垂飄逸。 折邊,包壓另一邊,周邊有席紋,金光燦燦,金鉤內側刻有銘文“內官監造足色金計貳兩重,釣圈全”14字。 霞帔為我國古代婦女的帔服,出現在南北朝,隋唐時盛行,宋代將它列入禮服,明代繼承發展。 因其美如彩霞,故名霞帔。 霞帔亦稱“霞披”、“霞帛”,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 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各繡禽七,隨品使用。 一品二品,褙子用雲霞翟紋;三品四品,褙子用雲霞孔雀紋;五品,褙子用雲霞鴛鴦紋;六品七品,褙子用雲霞練鵲紋;八品九品,褙子繡折枝團花。 用時繞過脖子,披掛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是為霞帔墜子。 《明史·輿服志》載:明代一品至五品命婦的霞帔上綴金帔墜,六品七品綴鍍金帔墜。 該霞帔墜子,製作精細,工藝精湛,充分顯示出明代工匠高超嫻熟的技術,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同時它是研究明代等級制度與服飾制度的實物例證。
明金鳳釵(圖2、圖3),長21.4、寬6厘米,重90克。 一對,鳳用細金絲繞成,昂首翹尾,翼上展,爪處飛雲上,發釵從雲中伸出,構思巧妙。 釵扁,色黃中帶黑,無銘文。 造型精巧別緻,栩栩如生,反映了明代婦女對美的追求和明代金銀製品精湛的工藝水平。
金銀器從其開始出現,即主要是社會上層,特別是宮廷和皇族享用的高檔物品,是其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同時,又作為一種特殊工藝,金銀器的雕飾與加工,既與上流時尚審美意趣密切相關,也是皇家和貴族需求的反映。 同時,由於上流時尚的引導和滲透,及金銀器固有的精美,使其在民間也深受喜愛和珍藏。 其生動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體現了能工巧匠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明代是金銀器空前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因為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只允許宮廷皇室、親王貴族大量使用金銀器,並專門設立銀作局監管。 集中全國各地能工巧匠,“更番赴京輸作”,使手工藝特別是金銀製作出現繁榮發達的局面。 許多製金工藝高手,融合南北技藝,製造出精美絕倫、華彩耀眼的金銀藝術佳品。 而各地親王和異姓王公貴族所用金銀器,也多出自“輸作”制度下宮廷製作。 歙縣出土的這批金器在製作工藝上盡顯華美,採用了錘打、焊接、雕鏤、鏨刻、掐絲、盤絲、累絲等技法,從裝飾風格上看,這批金器體現出宮廷金銀藝術所特有的富麗華貴,在吸收融合其他藝術的基礎上,展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 尤其體現在鳳紋設計上,如金鳳釵就採用了雲鳳紋。 到了明代,鳳紋裝飾已成一種特定的形式,這時期的鳳紋,採用錦雞的頭、鸚鵡的嘴、鴛鴦的身子、仙鶴的腿、大鵬的翅膀、孔雀的尾。 並根據鳳的姿態,分為坐鳳、立鳳、飛鳳、臥鳳、團鳳幾種,同時和與之相配紋飾相結合,又可分為雲鳳紋—鳳在雲中飛,草鳳紋—鳳身、鳳翅、鳳尾呈卷草形,花鳳紋—鳳隱於花中或作花形等。 其鳳紋表現手法多、想像力豐富、形式感強、洋溢著勃勃生機。 明代工匠在看似簡單的器物上,設計出最祥和、最完美的鳳形圖案。 俗話說“龍在頭上變,鳳在尾上飛”,鳳尾比其他部位更豐富、更富於變化,具有節奏感和韻律美。
這批金器中有一隻金簪上清晰刻有銘文“永樂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承奉司造八成色金簪一支,四錢重”,因此可初步推斷為明代初期。 同時,在這批金器中的金帔墜、金鳳釵上都明確刻有“內宮監造”字樣,說明為官宦人家之物品。 另外,這批金器都為女性飾品,進而可斷定此墓葬為明初貴族婦人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