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楚辭》中名“幃”,在《禮記》中名“容臭”,在漢代名“幐”,魏晉以後名“香囊”,清以後名“香包”、“荷包”。 荷包雖說歷史很長,但卻興盛在清代,傳世的荷包大多為清代至民國初年的繡品,形成刺繡小品中最為完整多樣的“荷包體系”。 荷包雖不如金玉珠寶昂貴,卻集形式美與吉祥內涵於一身,是當時社會審美情趣與生活理念的一種反映。 如今,以荷包為代表的這些隨身配飾,已成為海內外織繡收藏家收藏的珍品之一。
中國傳統服飾非常講究“腰間雜佩”,佩帶荷包、香囊的習俗從唐代開始,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使用者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 清 末古玩藏家趙汝珍說:“無論富貴貧賤,三教九流,每屆夏日無不佩戴香囊者。故北京售香囊之肆,遍於九城,廟會集市售賣者尤多。蓋當時夏日如不佩帶香囊,宛 如衣履不齊。在本人心意不舒,在應世極為不敬。故一般人士視香囊極為重要,即下級社會人士,亦必精心購制。繡花鑲嵌,極人力之可能。富貴者尤爭奇鬥巧,各 式各種精妙絕倫。”
清代服裝煩瑣複雜,荷包的使用也到了空前的地步。 皇帝和大臣在祭祀時穿用的朝帶、吉服帶上,常常掛著多個荷包,有時多達十個。 按清宮習俗,皇帝選后妃定親時,叫候選姑娘們進宮站成一排,在皇太后的監護下由皇帝當面挑選,選中的當面把一個荷包系掛到姑娘的衣扣上,叫做“放小定”。 皇太后在“放小定”休息時議論決定,再出場由皇帝遞一把玉如意給被選中的姑娘,叫做“放大定”,那姑娘接受了玉如意,就算是皇家的人了。
清宮中設有專門製作荷包的機構,宮女們每年都要縫製、刺繡大量的荷包,以備皇帝、后妃們行賞之用。 皇帝每至年節,要依例賞以荷包。 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初六,總管太監桂之要去各色緞小荷包二百九十六個,由乾隆帝賞賜給蒙古王貝勒、貝子、喇嘛等人,每人小荷包兩個。 宮廷習俗影響著民間的風氣,富家子弟、平民百姓都喜歡在腰間掛荷包,使得清代佩戴荷包到達了最為風光的頂峰。
從繡荷包還派生出一系列掛在腰間的裝飾繡品,如筆袋、扇袋、褡褳、眼鏡套、煙荷包等。 京城的一些富家子弟將它們掛在腰帶上,以炫耀其富有。 沈 從文在《中國服飾史》一書中說:“清代男子腰帶上掛滿刺繡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飾物,可算是時髦打扮,北京一帶尤盛。尤其是地主、商人就如此裝束。” 這些刺繡小品,既能貯放隨身攜帶的日常生活用具,又能美化和調節生活情趣,在盛裝華飾的衣裝上佩戴這些小裝飾可以平添生氣。
在色彩上,男用荷包的配色相對沉穩,如石青色、藍色、明黃色、大紅色等,用金較多。 而女用荷包的設色相對鮮麗明快,色彩豐富飽滿。 清中期以前的用色比較柔和,不同顏色之間的變化通過三暈色過渡,比如三藍、三紅等,且色彩不甚飽滿,有些則用金線構邊,雅緻脫俗。 到清晚期,顏色的搭配逐漸趨於鮮豔、飽滿,並且逐漸減少了作為中間過渡的暈色,給人以艷麗奪目的感覺。 到晚清,男用荷包也有造型別緻、色彩豐富飽滿的。
荷包的刺繡種類主要有平繡、鋪繡、打子繡、平金繡、堆綾繡、鎖繡等。 北京、廣州、蘇州、成都的刺繡,它們代表了我國刺繡的最高水平。 以蘇州、松江為中心的蘇繡,歷史悠久,在宋代已具相當規模,出現了“繡衣坊”、“繡花弄”等坊巷。 清代稱蘇州為“繡市”,當時宮廷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它素以精細雅俗著稱,常用針法有齊針、搶針、套針、網繡、紗繡等。 廣繡,也稱粵繡,以廣州為中心,它以佈局滿、場面熱鬧、用色富麗、常摻入金線而著稱。 以長沙為中心的湘繡,其特點是構圖優美豪放,劈絲細而勝發,無拈而有絨面。 以成都為中心的蜀繡,其特點為構圖簡潔,虛實適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