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史料記載,從明代直到20世紀中葉的中國竹刻藝術,可以概括為三大潮流:以嘉定竹刻為代表的“深刻”、濫觴於金陵濮澄的“淺刻”以及別具風韻的“留青陽文”。 這三大潮流,既是雕刻樣
式上的分野,也具風格上的差異,並且相互激發、互為影響,共同構建出絢爛多姿的竹刻藝術世界。 清代竹刻,以嘉定地區最為發達,其他地區亦有相當發展,尤以江蘇、浙江兩地,成為清代竹刻最主要的地區,兩地互相影響,故地區風格並不明顯。 這是關善明先生在其《虛心傲節·明清竹刻史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出版)專著中提出並闡述的觀點。 他將清代竹刻分為六個派別或階段,以揚州潘西鳳為代表的“平面淺刻”派則被劃為清代竹刻第五期,亦稱“第五個流派”,全盛期約在乾隆至嘉慶年間。 關善明先生據《竹人錄》、《竹人續錄》和清人筆記,列出清代嘉定以外專業竹人九十餘名,其中揚州籍專業竹人有竹堂、孫灝、徐雅鴻、喬林、潘西鳳、李效白、趙琪、方鎬、於嘯仙等十餘人。
潘西鳳之子潘封亦擅竹刻,筆者購藏的筆筒,即為潘封所作。 其高為15.8厘米,口徑9.3厘米,署“小桐”款,鈐“潘”字小印。 筆筒皮殼棗紅,包漿滋潤,通景留青雕《山齋客至圖》:遠處高山流水,苔綠連綿;近處亭台樓閣半隱松柏,綠陰幽徑,鳥語花香,涓涓溪流,小橋貫通。 世外仙境躍然器表,令人遐想萬千。 《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第1349頁)記載:潘西鳳之子潘封,字小桐,能傳家學,亦善製竹、印。 其作品風格高雅,刻工精湛,與清代晚期崇尚的作風十分相符。 按
文獻記載,“留青陽文”竹雕作品,道光、咸豐年間又有大量出現,可算是清代竹刻的一個餘輝,它雖不為潘西鳳擅長和家傳的技法,但其子潘封正是那個時代的竹人,順應時風,製作“留青陽文”作品,亦屬情理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