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博物館館藏瓷器中有兩件同治瓷,一件為粉彩盤,盤上所繪的人物故事和落款的意思均不明確,另一件為粉彩大瓶,瓶身繪畫內容為禁用題材。 筆者在整理這兩件瓷器時,對上述問題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時通過對這兩件瓷器上人物畫進行比較,發現當時的瓷器人物繪畫有一些特定的模式畫法,本文將對這些問題作一闡述。
粉彩瓷盤高8.2厘米,口徑17.3厘米,底徑10.5厘米。 原名“同治粉彩刀馬人物盤”,外壁繪四隻紅彩蝙蝠,內壁繪刀馬人物故事圖(圖1、2),具體故事名稱不明。 盤內具體繪畫為:一段之字折牆,牆內有一手持拂塵的老者僧人和一年輕書生憑牆俯視牆外,外牆下有一虯髯凶悍的騎馬人帶領兩個手持刀盾和一個手舉“孫”字旗的士兵,其中一盾牌上有一清晰的“王”字。 騎馬者頭仰向牆內兩人,同時一手上舉,一手握刀於腰間,持旗的士兵搖旗高舉,另兩士兵舉盾揮刀,頭也都仰對牆內二人。 整個場景很明顯是騎馬者帶領士兵在與年輕書生和老者進行某種對話。 筆者認為此盤所繪內容與元雜劇大家王實甫《西廂記》中叛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逼婚崔鶯鶯,張生和寺內的僧人用緩兵之計與之周旋的情節十分吻合。 虯髯凶悍的騎馬人應為叛軍首領孫飛虎,士兵所舉“孫”字旗應為他的旗號,“王”字盾是對他反叛稱王之事的暗示,手持折扇的年輕書生即為張君瑞。 因此,瓷盤的繪畫題材應為元雜劇《西廂記》中孫飛虎普救寺逼婚。 此盤的另一特殊之處在於其底款難以理解,盤底落款為紅彩雙框“元記圖款”四字篆書款(圖4)。 按常見的“xx年制”、堂名款、作坊款、人名款、吉語款等都理解不通。 此款顯然不是表時代、名號、地點、人名意義,筆者認為此盤的落款需要與盤子所畫故事結合起來理解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釋。 首先,落款句讀應為“元/記圖款”,“元”指元朝,並且是指盤子所繪的人物故事是元朝,而不是盤子的製作年代是元朝,這樣就與《西廂記》故事成書於元代相吻合。 “記圖款”的“記”是記錄之意,“圖”即圖畫,具體指盤子上所畫的圖畫,“款”即是落款,整體意思是記錄元代圖畫故事作落款之意。 落款顯然是針對盤子所畫的人物故事圖而言,是以款說畫,與常見的落款表意方式大不相同。
註釋:
[1] 王利器。 《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P142
[2] 耿寶昌。 《明清瓷器鑑定:清代部分》[M]。 香港:中華書局[微博] ,1988年.P159
[3] 耿寶昌。 《明清瓷器鑑定:清代部分》[M]。 香港:中華書局,1988年.P15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