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記得很久前在博物院,見過十七世紀初期名家刻“徐次京”款之紫砂三足龜水滴,引頸前望,神氣十足;形制大同小異,同為三足,而非四足。 我國古代神話中,傳太陽內有三足烏(亦稱“金烏”),認為可以“使正義”,照耀萬物,守護生命和財物。 後人創出三足龜形象,應有近似福蔭意義。 《周易。 損》指“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從前也目睹古碑座,刻為龜形(其中有一座為三足龜),古人叫作“龜趺”。 元代袁桷有兩句詩:“龜趺負穹石,浮語極褒侈”,蘊涵深意。
在我國一些古寺院,柱子上刻龜圖騰,可能在原始社會中,早已奉為庇祐氏族每個家庭之象徵。 正如古希臘人,認為龜是神靈之一,代表富饒;龜甲就像徵“自己的家”,故像我國清代紫砂器一樣,器皿常見龜的形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