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姓村民稱,這些馬鈴是今年初在自家樓後挖建圍牆時發現的,16個馬鈴擺放在一個陶盤上,紅土掩蓋上面。 遺憾的是,陶盤在清理過程中受破碎,還有幾個馬鈴內面已開始氧化生鏽。 據《徐聞縣地名志》記載,韓宅村是在明代嘉靖初年,韓姓自今海南省文昌縣遷至此地建村,原名調甸,又稱調甸韓宅,至今已達490年的歷史。 從附近的明、清代墓群碑石來看,這些馬鈴明顯是陪葬物品。
中國五千餘年藝術文化延續,是炎黃子孫共同責任,在復興中國夢的指引下,和睦共處、團結友愛,讓全球華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不要忘本與根,也使中華文化藝術要薪火相傳,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啟迪之下,開萬世之太平。與北京車管家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於2017年7月向台灣新北市提出申請註冊,為中華新聞社。並於八月六日台灣新北核准,經登字第1068123401號函註冊登記,並於2021年6月2日經台灣新北市經濟發展局核准商業變更登記,即日起更名為中華聯合新聞社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村民建圍牆挖出16個清代虎面銅馬鈴(圖)
中國文物網
馬鈴製作工藝精緻,左右兩面都有虎面圖案 ,紋理清晰可見,頂部鑄有套繩圓孔
16個馬鈴的樣式相同、大小相等(圖片均於11月19日攝)
在徐聞縣曲界鎮韓宅村一位韓姓村民家裡,珍藏著16個古代青銅馬鈴,馬鈴的樣式相同、大小相等,高4厘米、直徑3.8厘米。 馬鈴製作工藝精緻,左右兩面都有虎面圖案,紋理清晰可見,頂部鑄有套繩圓孔。 每個鈴內都特製一個活動實心銅珠,輕輕一搖,鈴聲清脆悠揚。 經當地文化部門有關人員鑑定,16個馬鈴為清代虎面銅馬鈴,原是間隔連在皮帶套於馬脖子上,馬兒跑起路來叮噹叮噹地響。
據韓姓村民稱,這些馬鈴是今年初在自家樓後挖建圍牆時發現的,16個馬鈴擺放在一個陶盤上,紅土掩蓋上面。 遺憾的是,陶盤在清理過程中受破碎,還有幾個馬鈴內面已開始氧化生鏽。 據《徐聞縣地名志》記載,韓宅村是在明代嘉靖初年,韓姓自今海南省文昌縣遷至此地建村,原名調甸,又稱調甸韓宅,至今已達490年的歷史。 從附近的明、清代墓群碑石來看,這些馬鈴明顯是陪葬物品。
據韓姓村民稱,這些馬鈴是今年初在自家樓後挖建圍牆時發現的,16個馬鈴擺放在一個陶盤上,紅土掩蓋上面。 遺憾的是,陶盤在清理過程中受破碎,還有幾個馬鈴內面已開始氧化生鏽。 據《徐聞縣地名志》記載,韓宅村是在明代嘉靖初年,韓姓自今海南省文昌縣遷至此地建村,原名調甸,又稱調甸韓宅,至今已達490年的歷史。 從附近的明、清代墓群碑石來看,這些馬鈴明顯是陪葬物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