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文」?---人文素養
我們常形容一個人有 「人文素養」, 「人文」 到底是什麼?---Ginger
我認為 「人文」 就是文化和文明, 一個人若舉止有度且談吐不俗, 我會認為他
有一定的人文素養, 當然, 此非一蹴可及, 必需要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和環境薰
習…
歐洲是多數人認為有文化和文明的地方, 生活在那裡的人所具備的人文素養自
然較其他地區為高, 當然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這是數百年來悠久的文化
薰陶所造就的一個高度文明的環境….
今天天氣很好, 下午帶著 Yunmi 到海邊散步, 回程時在 Main Street 路邊
喝杯咖啡, 瞄到隔壁花店門口站著一個澳洲女孩, 牽著一條狗, 正在等待入內買
花的媽媽, 模樣十分乖巧, 我忍不住先偷拍她一張照片, 後來索性對她笑笑, 比
出想拍她手勢, 她落落大方對著鏡頭嫣然一笑, 表現出親切有禮的教養….
什麼是「人文」? 讓我們來聽聽作家梁曉聲是如何說的….
什麼是「人文」?---梁曉聲
什麼是『人文』?
作家梁曉聲用了 6 堂課的時間講這兩個字的含義。
梁曉聲講了一個故事:
作家梁曉聲用了 6 堂課的時間講這兩個字的含義。
梁曉聲講了一個故事:
一次在法國,他跟兩個老作家一同坐車到郊區。那天刮著風,不時有雨滴飄
落。前面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不停地從後窗看他們
的車。前車車輪碾起的塵土撲向他們的車窗,加上雨滴,車窗被弄得很髒。他
們的車想超過,但路很窄。他問司機:『能超嗎?』
司機說:『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
正說著,前面的車停了下來,下來一位先生,先對後車的司機說了點什麼,然
後讓自己的車靠邊,讓他們先過。
梁曉聲問司機:『他剛才跟你說什麼了?』
司機轉述了那位先生的話:『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面,這不公平!車上
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她們感覺這是理所當然的。』
梁曉聲說,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
這讓我想起澳大利亞的侄兒經過的另一個故事:
周未,侄兒隨著在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華人去雪梨周邊海域捕撈魚蝦。每撒下
一網,總有收穫,可是每次網拉上來後,那華人總要挑揀一番,將其中的大部
分蝦蟹扔回大海。
我侄兒不解:『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
那華人平靜答道:『在澳大利亞,每個出海捕撈魚蝦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
國家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
我侄兒道:『遠在公海,誰也管不著你。』
那華人淡淡一笑:『呆久了你就會知道,在澳大利亞,不是什麼都要別人來提
醒、督促的。』
兩則故事,大致告訴了我們什麼是『人文』。
『人文』就是一種植根於內心的素養,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
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它關乎公平、正義;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就在人和人的關係中。
想想我們有多少時候,不需要別人提醒,就知道檢點自己的行為,就能夠自覺
地遵紀守法、恪守做人的本分,儘可能為別人著想,幫助他人?
言及此,我想起了那句名言:『文化可以立國』。我想為了國家更發達、社會
更和諧,為了我們更自在、更快樂;補經濟課、科技課、法律意識課---都沒
錯,但我們現在最需要補上的是文化這一課 ── 『人文』。
~網路文章 全文完~
的確, 「人文」是一種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在澳洲, 當我過斑馬線時,
左右來車一定停止, 走在斑馬線上, 感覺像個女王, 在台灣, 當我過斑馬線時, 我
必需左顧右盼, 確定沒有來車才敢開步, 走在斑馬線上, 感覺像過街老鼠….
有人說: 「斑馬線是現實生活中的一條拷問文明素質的文明線, 一個人在斑馬線
上的一舉一動, 體現出的是他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素質, 同樣, 斑馬線上的文明,
也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明…」, 誠哉斯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