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也沒想到,數千元買的『玉石』裡竟然藏了這麼多秘密。」當日,羅青在自家玉器店裡向聞訊而來的周圍玉商連連感慨:現在玉石造假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玉商們把羅青切成三塊的「玉石」拼接起來看,其重約2公斤、長約20多釐米,兩頭稍尖,中間是直徑約十多釐米的一個相對規矩的「玉石」,石頭中間部位是按業內習慣開的橢圓形天窗,其露出的玉質,看上去細膩、潔白如脂。
「實際上,這塊石頭從裡到外沒有一點玉石的影子。」見證了整個切玉過程的國家級玉雕大師馬進貴表示,這塊「玉石」是塊做建築石料或裝飾石料的大理石岩,惟一露出來的那塊白的也不是玉,是合成玻璃做的。
馬進貴憑藉自己幾十年的從業經驗揭露了這塊「玉石籽料」的誕生過程:首先在石頭中間部位開一個橢圓形的窗口,後用玉雕工具掏膛,這個膛要根據石 頭的大小確定它的比例,這塊石頭的膛窩直徑大約3-4釐米,掏好膛後將鉛熔化灌鑄膛中,再在離石頭表面一釐米處做一個和表面形狀非常吻合的模形,將熔化好 的合成玻璃澆鑄冷卻,用玉雕技術將表面挖去約2毫米的凹面,這樣一塊「潔白如脂的和田籽玉」就算大功告成了。
「這種和田玉籽料造假法叫鑲嵌法或澆築法,是近年來才出現的一種造假方法。」新疆知名玉石鑑定專家「岳工」表示,在他接觸的送檢樣品中,甚至發 現迷惑性更強的,表面天窗露出的「白玉」用真玉填充,為了讓其達到玉石籽料那種沉甸甸的手感,石頭中間澆灌一些比重較大的金屬。
新疆和田玉原料交易信息聯盟秘書長王建生表示,近年來,和田玉價格一路飆升,高端和田玉籽料價格更是以克論價,最高的可達兩萬元一克,這樣一個巨大的投資利潤空間,也催生了種種造假手段。
「比如羅青買的那塊石頭,造假成本最多也就在二三百元,其利用買者投機心理,編個故事,至少能賣個幾千元,好了賣個幾萬元也是正常的。」王建生表示,畢竟這麼大塊真的玉石,如果「賭」好了,最低也能值幾十萬元。
記者瞭解到,除了羅青所遇到的這種和田玉籽料造假方法之外,市面上最常見的冒充玉石的「料器」,也就是合成玻璃。
「此外,還有用大理石岩、巴玉、石英岩等多種冒充玉石的方法。」岳工提醒藏友,購玉不要貪圖便宜,要到正規店去買,必要時可到專業質檢機構去鑑定。
內行教您辨玉
1:染色皮籽料
2:磨光籽料
3:合成玻璃手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