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古代文具
文人筆耕,以硯為田.文人常說:「筆硯精 良,人生一樂」.在「文房四寶」中,筆、墨、紙均不易保存,唯有硯具有不朽、不腐、難損的特性,「傳萬世而不朽,歷劫難而如常,留千年而永存」.由於文人 愛硯,以硯寄情,以硯抒懷,以硯言志,使硯從單純的書寫工具變為別具一格的藝術品、觀賞品和吉祥物.
本版文/圖:鐘葵(除署名外)
「食祿千鐘硯」
寓意生活富足
古硯的吉祥含義主要體現在造型和紋樣上面.如「食祿千鐘澄泥硯」背部摹刻大象,造型生動,神情自然,雍容大度.大像是財富的標誌,故上面的銘文為「食祿千鐘」.此硯寓意生活富足,不僅可以擺放在書房,也可擺放在客廳或辦公桌上.
「松鶴紋端硯」的硯背上刻有松鶴圖案,松鶴乃高年、高壽的象徵,作者將松鶴刻於硯上是希望長壽康寧,這方硯最適合中老年人收藏使用,可擺放在老人房.
「喜上梅梢端硯」背面刻一含苞欲放的老梅枝,另刻一喜鵲立於枝上,寓意喜事降臨.在古代,喜鵲和梅常作為婚姻喜事的吉祥物,這方硯自然最合適擺放在新婚夫婦的房間.
「蒼老教子端硯」採用浮雕、半圓雕等手法將蒼龍的矯健身姿刻畫得栩栩如生,有望子成龍的吉祥寓意,這方硯應擺放在學子的書桌上.
「八卦澄泥硯」以圓與八卦相結合,象徵萬物本源,不僅富有哲學含義,也是鎮宅闢邪的吉祥物,可放在玄關、客廳、書房等處.
硯是文字產生後,隨著筆、墨的出現而出現的.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硯,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書寫硯.該硯用鵝卵石打磨成圓餅形,沒有任何紋飾雕刻,旁邊還有磨墨用的杵棒.磨墨即研磨,所以古代稱研墨的工具為「研」,從漢代開始才改稱「硯」.
唐宋文人最愛紅絲石
隋唐以前的硯有玉硯、漆硯、陶硯、石硯、青瓷硯等,多為圓形三足硯.東漢時期的硯在裝飾上已採用了透雕、浮雕相結合的手法,三足、邊沿及蓋常常 刻有云龍、鳩鳥等動物圖案.青瓷硯特別流行以動物的形象為造型,並採用了堆塑捏塑等新工藝.石硯則以北魏時期的方形石硯雕刻最為精美.
端石、歙石等著名硯材出現於唐代,我國四大名硯也於此時出現.但唐代的四大名硯並非我們現在熟知的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而是以青州紅絲 石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為第二,歙州龍尾石為第三,甘肅洮河石為第四.紅絲石在唐宋名滿天下,最受文人青睞,其色彩艷麗,品種多樣,直至元代,都為四大名 硯之首,後因紅絲石脈斷而開盡,才被澄泥硯所替代.
五代時,文房用具被宮廷重視,南唐國主李璟首次在歙州設置了硯務官,專門管理歙硯的製作.同時,隨著桌椅的逐步普及,人們寫字作畫形成伏案的習慣,於是有足硯慢慢被淘汰,無足的平臺硯取而代之,成為新的流行式樣.
宋代石硯一統天下,造型豐富多彩.唐代硯只有圓形三足硯和箕形硯等式樣,而宋代硯形有數十種之多.據《歙州硯譜》記載,有端樣、月樣、圭樣、蓮葉樣、古錢樣、蟾蜍樣、辟雍樣等,端硯式樣也有太史硯、蘭亭硯、風字硯、石渠硯、長方硯、雜形硯等.
明代文人玩硯之風盛行
至明代,硯由實用為主轉入以玩賞為主,文人玩硯之風盛行,正如陳繼儒所言:「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此時,端石聲 譽日隆,被推為諸硯之首.明代收藏家高濂說:「古人以端硯為首,端溪有新舊坑之分.舊坑石色青黑,溫潤如玉,上生石眼,有青綠五六暈,而中心微黃,黃中有 黑點,形似鴝鵒之眼,故以鴝鵒名硯.眼分三種,暈多晶瑩者,謂之活眼;有眼朦朧,暈光昏滯者,謂之淚眼;雖具眼形,內外焦黃無暈者,謂之死眼.故有『淚不 如活,死不如淚』之評.又以眼在池上者,名曰高眼,為佳;生下者,為低眼,次之.」
入清後,硯材增加了水晶、翡翠、象牙、玻璃等質料,制硯工藝越趨精美,而隨著金石學的興起,雕刻手法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有清一代,藏硯家之多,賞硯評硯著作之豐,可謂空前絕後.
古硯的文人氣息主要體現在硯銘上面,古代文人常通過硯銘表達自己的思想,如蘇東坡收藏了多方石硯,方方都題刻硯銘,其中一方石硯的硯銘是:「以此進道常若客,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這一硯銘有如格言,有自勉、自策的含義.
硯從產生伊始就深深刻上了吉祥文化的烙印,無論造型和圖案都有吉祥的寓意.如蟾蜍硯和龜形硯有長壽富貴之意;蝙蝠硯有天賜幸福之意;魚形硯有年 年有餘之意.孔雀硯是美麗和高貴的象徵;竹節硯是高風亮節的象徵;荷葉硯是有德君子的象徵;柑橘硯和荔枝硯是吉利的象徵;瓜樣硯是瓜瓞綿長,子孫萬代的象 徵等.另外,桃硯、靈芝硯等也寓意福壽綿綿.硯的紋飾也有特別的含義,如夔鳳紋、夔龍紋、云龍紋、龍鳳紋、祥云紋等都寓意吉祥.
風字硯寓意滋潤萬物
就連看上去沒什麼特別的風字硯也被人們融入吉祥含義.乾隆喜歡在硯上寫銘,他在仿宋天成風字硯上刻上這樣一段話:「春之德風,大塊噫氣,從蟲諧 聲,於凡制字.谷則為雨,潤物斯濟.石墨相著,行若郵置.豈惟天成,亦有人事.擬而議之,既純且粹.」經乾隆這樣解釋,風字硯就有了春風滋潤萬物的吉祥含 義.
傳統吉祥物
葫蘆諧音「福祿」
葫蘆是一種很普通的植物,它枝蔓生長快,莖毛多,捲鬚分叉,有香味.葫蘆有很多品種,因而藤蔓的長短,葉片、花朵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及形狀均不相同.葫蘆的果實可在未成熟時收割作為蔬菜食用,成熟後殼硬,可做瓢、瓶等用具.
過去有一種很流行的觀點認為,中國的葫蘆是從非洲或印度引進的,不是土生土長的植物.然而在浙江餘姚河姆遺址發掘後,這種觀點便不攻自破.在該遺址出土的葫蘆及種子,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開始種植葫蘆.
在古代文獻中,葫蘆有各種稱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就列舉了葫蘆的七種名稱:懸瓠、蒲盧、茶酒瓠、藥壺盧、約腹壺、長瓠、苦壺盧.像許多其 他吉祥物一樣,葫蘆在古代並非僅僅是生活用品,還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古代的文學、藝術、宗教、神話傳說等均與葫蘆結下不解之緣.據統計,中國至少有20多 個民族崇拜葫蘆.上古神話中開天闢地的人類始祖盤古,我國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都被人們看作是葫蘆的化身.
作為應用廣泛的吉祥物,葫蘆的吉祥含義非常豐富,成熟的葫蘆枝蔓綿延,結果纍纍,籽粒繁多,加上「枝」與「子」、「蔓」與「萬」諧音,葫蘆便有 了「子孫萬代」的寓意,是人丁興旺、後代綿延的象徵.「葫蘆」諧音「護祿」、「福祿」,葫蘆的外形是圓的,因此也是幸福美滿的象徵.
用葫蘆做成的瓢又稱「巹」,「合巹」之所以成為結婚的同義詞,是因古代舉行婚禮時將一隻葫蘆剖作一對瓢,一對新人各以半瓢交杯對飲,然後合二半瓢為一體用紅繩繫牢,稱為「合巹」,象徵夫妻連為一體,多子多孫.
葫蘆既可食,又為器;作器皿既可裝液體,又可容納固體,且便於攜帶,寓意健康、長壽、平安.古人常在屋樑下懸掛葫蘆,人們認為這樣可以驅災闢邪.還有人用紅繩串綁五個葫蘆掛在門上,寓意「五福臨門」.
《吉祥藝術》版逢週日見報.來信可寄:廣州市人民中路同樂路10號廣州日報副刊部 鐘志榮 郵編:510121 郵箱:gtdrh@yahoo.cn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