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古時人們對北斗七星的信仰!
目前台灣民間所信仰的七娘媽分別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七星
關 於七星娘娘的傳說有好幾個版本,其中根據魏晉以後的民間傳說,七星娘娘就是天上的七位織女。七星是北斗七星的總稱,在這些星座裡住著七位仙女,她們都是織 藝高超的織女,可以自由飛翔於天上人間。其中的第七位,與人間的牛郎相戀,後來被天帝知道,強迫他們分開,這是我們熟知的「牛郎與織女」,中國情人節的故 事。
七娘媽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是兒童的守護神,主要的廟宇有台南開隆宮,開隆宮建立於清朝雍正十年,也就是西元1732 年,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七娘媽廟,奉祀的七身娘媽神像(天樞、地璇、人璣、時權、玉衡、開陽、瑤光),直接從浙江省海寧縣直接分香而來,在台南當地的信仰 中小兒出生後父母都會前往開隆宮祈求七娘媽保佑小兒平安,帶小孩年滿16歲時則需回宮還願,稱之為做16歲
做16歲的方法
做十六歲的程序並不是在七夕那天才開始的。在七夕前幾天,孩子的父母或長輩會準備豐富的供品,到開隆宮祭祀,進行一系列成年禮的程序。
以下就是七夕當天,開隆宮看到的「做 十六歲」成年禮程序:
一、擺設祭品 (七娘媽亭、壽金、牲禮、壽麵、紅龜壽桃、胭脂花粉)
二、填寫「感恩狀」及「十六歲證書」
三、祭拜七娘媽
四、敬稟感恩狀
五、鑽七娘媽亭
六、焚燒七娘媽亭與壽金
七、禮成
祭祀完畢之後,由父母高舉起七娘媽亭背對廟門,讓孩子由後往前鑽過七娘媽亭, 穿過供桌,匍匐前進繞行三圈。鑽時不可向後看,要向前看,表示前途在前方,應勇往直前,不要回顧。
繞七娘媽亭的方向,男孩往左繞,稱為「出鳥母亭」,這與「七娘媽」化身為鳥庇佑兒女的傳說有關;女孩則往右繞,稱為「出婆媽間」, 這則與臨水夫人的三十六婆姐照顧幼兒的傳說有關。
鑽過七娘媽後,表示自己已經長大,從此以後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起責任。
鑽過七娘媽亭之後,要焚燒那些祭拜七娘媽的金紙、經衣(印有衣裳之紙)以及七娘媽亭,無法焚盡的竹骨架丟至屋頂。
而所供奉的白粉、胭脂,一半灑在天上,一半留給自己,傳說可以使女孩長得與織女一樣美麗
開隆宮的位置是在台南市中山路78巷,因為祂奉祀的主神,主要就是七娘媽,所以開隆宮又稱為七娘媽廟。因為這個原因,開隆宮成為台南「做十六歲」活動的主要廟宇。
來的時候是娘媽生日後了
但人潮還是不少
給娘媽祝壽的蓮花
鎮殿娘媽
還有七位娘娘的雕像
最後是這一尊
很慈藹的笑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