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懺悔可以消「業障」呢?我想,應該要先對「業」有正確的認知。「業」的巴利文為「Kamma」(梵文:Karma),包含在五蘊的「行蘊」中。佛陀對於Karma有非常清楚的定義:「It is volition that I call Karma. Having willed, one acts through body, speech and mind. Volition is 『metal construction, metal activity. Its function is to direct the mind in the sphere of good, bad or neutral activities.』」從這一段解說,可以讓我們很清楚的明白,所謂的「業」就是意志(思),也就是《地藏經》所說的:「起心動念,無非是業」。因為有了決意(Volition, 意志, 思),才經由身、口、意發為行動。所以從心的造作、心的活動,就是業的產生,不論善、惡、無記的意念均是。「Kamma」之所以被歸類在「行蘊」,即使因為此意志(心的造作、心的活動)能指揮心智發動身、口、意的活動,而產生業果,所以身、口、意被稱為「三業」。
但這個「業」,是造成生死流轉之因,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為都會造成業因,待這個因成熟之後,又興起新的緣。行為與結果的不斷循環,就是業的循環,在我們不斷的經歷生老病死之流轉時,同時又造了未來的業因。
當我們「看見」了這個宇宙的實相之理,也正信之(真正的相信),那就是能開始踏入修行之路。因為起 心動念,舉止動作,無非是業,這是實觀的因果法則。所以修行者的把握當下,就是要善護心念,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能修福的時候,盡力為之,就 會得到福業;反之若常作損人之事,一定會常遇到不順。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業」是只要造作了,就會產生其應有的果報。但我等佛弟子應該好好利用此法則,修福增慧,也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修行就是要照顧好自己時時刻刻的心念,如果每一心念都能照顧的好,絕對能利於眾生,這就是修行。「『修』就是修身養性,『行』就是端正行為…時時刻刻照顧好我們的心,愛護我們的心,不要讓自己的心出軌」。
但這個「業」,是造成生死流轉之因,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為都會造成業因,待這個因成熟之後,又興起新的緣。行為與結果的不斷循環,就是業的循環,在我們不斷的經歷生老病死之流轉時,同時又造了未來的業因。
當我們「看見」了這個宇宙的實相之理,也正信之(真正的相信),那就是能開始踏入修行之路。因為起 心動念,舉止動作,無非是業,這是實觀的因果法則。所以修行者的把握當下,就是要善護心念,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能修福的時候,盡力為之,就 會得到福業;反之若常作損人之事,一定會常遇到不順。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業」是只要造作了,就會產生其應有的果報。但我等佛弟子應該好好利用此法則,修福增慧,也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修行就是要照顧好自己時時刻刻的心念,如果每一心念都能照顧的好,絕對能利於眾生,這就是修行。「『修』就是修身養性,『行』就是端正行為…時時刻刻照顧好我們的心,愛護我們的心,不要讓自己的心出軌」。
天台智者大師教導懺悔之法,對於初學者或根鈍者,當依懺悔文或一定的儀式,以達滅除修道之障的事懺之功;而對於久行或利根者,則須於靜中觀諸法實相,以 達了悟罪性本空的理懺之功。因行者若能深悟實相,了達罪性本空之理,則能罪從心起將心懺,真正的滅除罪業,究竟破除煩惱無明的罪緣,是名真懺悔。
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智者大師說明作法懺、觀相懺(取相懺)及無生懺三種懺悔的方式。智者大師並再引文譬喻,說明這三種懺悔的服藥不同、病癒不同。若能觀無生懺悔成就,則滅罪、證得三昧皆可具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