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张大千曾用700两黄金购得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金羊网-新快报

  张大千(1899-1983)  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著名书画家、鉴藏家。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20 世纪50年代,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张大千是一位闻名海内外 的大画家,而他的隆隆画名掩盖了他的鉴藏才能和成就。他对于古字画的鉴定十分自信,曾颇为得意地认为:“一触纸墨,辨别宋明,间抚签赙(fù),即知真 伪。意之所向,因以目随;神之所驱,宁以迹论。”他还在《大风堂名迹》第一卷首自序中自称“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
  ■本版整理: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收藏石涛作品最多,达500幅
  张大千在鉴赏方面的才能主要来自于名师指点和临摹古字画及收藏古字画,大千早年跟随曾熙、李瑞清两位老师,因曾、李藏有众多历代名家字画,使大千养成了 收藏鉴赏古字画的习惯和爱好。1925年张大千在上海宁波同乡馆举办第一次画展就获得2000大洋巨款,从此他开始大量收购古代字画。
  1921年至1930年间,他曾在上海先后出版了《石涛和尚、八大山人山水精品》、《仿石涛山水金陵胜景》、《仿石涛山水册页》、《大风堂藏画》、《大风 堂原藏石涛和尚山水集(三册)》等画册,可见其收藏古代字画不仅多,而且精。1944年他曾在成都举办了“张大千收藏古书画展览”,观者如云,甚为轰动。 共展出所藏唐、宋、元、明、清古代精品170余件,其中有巨然、苏东坡、赵子昂、黄公望、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陈老莲、八大山人、石涛等大家的杰 作。有人曾以“富可敌国,贫无立锥”赠大千,大千观后又加八字“一身是债,满架皆宝”,一时传为美谈。
  在大千的藏品中,以石涛的作品最 丰。20世纪40年代初,大千收藏的石涛作品就有上百幅,他曾请篆刻家方介堪为其刻治“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印章,专为钤印石涛真迹之用。张大千晚年曾 对友人说他收藏石涛真迹最多时约有500幅,美国的傅申先生在《大千与石涛》中说:“大千是历来见过和收藏石涛画迹最多的鉴藏家,绝对不是夸张之词,不要 说当世无双,以后也不可能有。”傅先生还称张大千为“今之石涛”“石涛再世”。
  700两黄金、20幅明代字画换来《江堤晚景图》
  尤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张大千爱画成癖,搜求无止,有时为购一幅古代名迹,不惜倾囊以付。据说,民国时期北京字画掮客一旦得知大千在北京琉璃厂鉴定字画,会争先恐后前往排队,请大千鉴定,大千遇上喜欢的,一般都会以较高价格吃进。
  掮客也很乐于与大千交易,因为与豪爽有钱的大千交易往往收益不菲,大千也从中获得不少古代名迹。难怪有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商认为,一般画家都是被琉璃厂吃 的,只有张大千可以吃琉璃厂,可见大千在北平的能量。据记载,他曾用500两黄金、20幅明代字画换回著名的董源代表作《 江堤晚景图》;用700两黄金 购得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人《溪山无尽图》等名作,此外还用数百两黄金收购了董源力作《潇湘图》。
  但在收藏道路上,张大千也 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过无功而返、忍痛割爱的遭遇。一次,他听说有一幅石涛的画要卖,便紧追不放,从南到北跑了很多地方,但每次都与“石涛”失之交臂,而 最令他痛心的是,由于战争和时局的动荡,常使他辛苦积累的收藏化为乌有。1930年,日本侵占苏州,当时他正与哥哥张善孖住在此地。张大千因要外出,不得 不将他收藏的画转移到网狮园交给哥哥代为保管。但很快,张善孖也离开了网狮园,所藏绘画因来不及带走全部丢失。幸运的是,放在北京的画全部保存了下来。这 些画之所以能躲过日本人的炮火,是因为张大千的一个德国朋友开车帮他转移了画,并用船运到上海。张大千从上海把它们运到了四川。1949年,张大千随身携 带少数精心挑选的自唐至清的名家绘画离开大陆,大部分画作留在了大陆。
  甘冒“投机倒把”之大不韪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 张大千栖身海外,一直没有放弃收藏,直到逝世的前几年。每遇佳作必全力买下,如果需要宁可负债,他的生命似在于昼思夜想之画幅的得到之上。正是有这样的收 藏之癖,他才能够不断地积累佳品。在他看来,收藏是他邀请“老师”亲临自己画室教授其绘画的途径,藏品是他衡量自己绘画水平的标准。他喜爱游历名山大川, 但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要随身携带一些古画。他这么做,不是为了画的安全,而是出于时刻让“古代大师”给他创作灵感的打算。
  1952年张 大千移居阿根廷筹钱时,买家指名索购他最心爱的南唐顾闳中手卷《韩熙载夜宴图》和五代董源的《潇湘图》。消息传出,令人大为震惊。移居阿根廷后,张大千特 意进行了一次北美之旅,以此打听美国公私收藏家对中国古书画的接受程度。令人欣喜的是,美国的确是当时古书画交流的一大市场所在,张大千的选择是正确的。 王季迁、顾洛阜等收藏家,成为张大千在美国变卖收藏的两个重要渠道。相比较而言,身为吴湖帆大弟子的王季迁在选画时更为“严格”,因为对大千的收藏十分了 解,有时他还会点名索要,对此大千虽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应该说,张大千的收藏与变卖,一切都是源自生活的需要。不仅如此,面对巨大的经 济负担,他甘冒“投机倒把”之大不韪,费尽心思进行古书画交易,其心智与胆魄令人敬佩。同时,他所能持有的“有舍才有得”的收藏原则,恰如王世襄所言“由 我得之,由我遣之”,从容豁达地处理 这些“身外之物”,最终也因此,他才会在晚年将所有收藏悉数赠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毫无留恋。
  收藏家说
  要鉴定真画假画,不只要看笔触等,更重要的是看气韵。真画有一股真气,像是要对你说话(当然,这是要对书画鉴赏达到某种程度后才能听见这种语言的)。比 如说,宋人的画我们于今天看来,就要比明人、清人看得更清楚,因为旁证更多了。先说纸,由宋代挂到现在,定然看得出痕迹。 再说墨,则宋人的墨是最好的, 墨色因年代久远,也必然会变,这也观察得出。其次再看题款以及收藏章等,元、明、清各代的收藏章均各有特 色,印的颜色是不能掺假的。——张大千
  逸闻  帮关山月卖画
  1943年前后,抗战中的整个中国都处在极端困难之中。那时,关山月刚刚从美术学校毕业,踌躇满志,准备干一番事业,于是就在四川成都提督街豫康大楼举办了一次画展。
  一天,张大千带了一个学生上街,路过这里。他一看里边是画展,就进去浏览了一圈。当时,看热闹的人挺多,却没有人买画。张大千因另外有事就匆匆离开了, 但走出了两三条街,都没说话,像在沉思什么。突然,他停下脚步,对学生说:“我给你点钱,你回去一趟,看看画展上哪几张画价格最高,给我订上三张。一定照 我说的去办。”学生纳闷地说:“老师,你为什么一下子要订三张呢?还要价格最高的?”张大千说:“你别问那么多,我看这个青年的画不错,功底很好,创造力 也很强,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我们年长的不关怀他们谁关怀?要关爱年轻人,扶持他们的成长。其实我也不认识他,我只知道我应该这样做。”
  一个星期左右,关山月的画就被一抢而空了。人们都认为,既然张大千先生都买他的画,那么他的画准是水平很高了。
  (参考文献:《收藏》、《新民周刊》、《民国十大藏家》、《中国书画报》)
  韩帮文

中国古代大量黄金都到哪里去了

新浪收藏 

  图:西汉的“金兽”,窑藏出土,1982年江苏盱眙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挖水渠时挖到。金兽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空腹、厚壁,浇铸成形,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金器。
  中国历史,大约三分之二的时期是统一的,三分之一是分裂的。在分裂的时代,刀光剑影的政治势力的战争演出,“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的民间散勇的掠夺活动,让当世人动魄惊心。其中,疯狂的盗墓场面,则是屡屡重合的历史场景。可惜,这样常见的重大历史课题,很少得到史家的认真著述。
  由于近年来盗墓活动愈演愈烈,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群众性和高科技性的特点,引起了一些写作高手的兴趣,出现了《盗墓笔记》、《鬼吹灯》一类的通俗盗墓文学作品,在文化商品市场上热销,而学术性或专业普及性的读物则很少。个人孤陋寡闻,只听说有殷啸虎、姚子民的《盗墓史》和王子今教授的《中国盗墓史》两种作品。真是惭愧,都未曾读过。
  之后,有倪方六的《盗墓史记》出版,该书首先在网上引起了轰动,出版后一直热销不衰。继《盗墓史记》之后,倪方六君又有《中国人盗墓史》新著一种,行将付梓。承他不弃,约我说点什么。本人不敏,试作数语,略抒浅见。
  我翻看了一下,《中国人盗墓史》似乎是“中国盗墓者列传”,或者说是另类的“人物传”,这在过去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新鲜。与《盗墓史》、《中国盗墓史》和作者自己早前的《盗墓史记》相比,《中国人盗墓史》写作角度、叙事方式均有明显的不同,突破了一般盗墓史的写法。
  全书分为帝、王、臣、儒、兵、匪、僧、宦、民等九大部分,以“人”事为主,胪列重大盗墓者22人,各个朝代、各个阶层、各种动机的代表性盗墓现象,都说到了,差不多是一网打尽,一书写遍。
  《中国人盗墓史》采取讲故事的方式,逐一展开,相当有趣。书中所讲不少都是“奇闻”、“秘事”,但所引用的资料丰富翔实,不少都是来源于正规史书、古人笔记,还借用了现代考古报告,文风朴实生动,绝不枯燥。可能因为作者首先是记者的关系,“新闻语言”与“学术语言”嫁接到了一根藤上,这样可能有助于一般读者阅读。
  图:金兽、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郢爰,这些全是1982年江苏盱眙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挖水渠时挖到。在当时金兽(见上图)在上面,下面盖着一个精美奇特的铜壶,壶内装满了金器,其中9块半金饼重达2864克,15块马蹄金、麟趾金重达4845克,11块金版“郢爰”重达3260克。这些窑藏出土黄金总重量超过20千克(40斤)。1982年江苏盱眙窖藏出土全部金器金币,南京博物院公开展出。
  归纳起来, 发墓者多为帝王贵胄、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农民起义领袖(无一例外都是皇权定义者),一般士子、平民仅有3人,足可见古代官盗势力的强大。其盗发对象,几乎全是帝王陵寝、王公大墓,其中最让盗墓者眼红的是秦陵、茂陵和乾陵三处,不同朝代都有盗墓者觊觎。
  古代盗墓是最不合乎礼法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左传·文公十八年》(前609年)说,“窃贿为盗。”《荀子·修身》说,“窃货为盗。”《周礼·秋官·司刑》定,“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掌戮》说,“刑盗于市。”凡杀人的,行刑后在市中陈尸三日,盗取他人财物罪大恶极的,在市上执行死刑,也同样处理。
  儒家讲“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不道、不义,开始于齐,盛行于隋,唐因之。佛家、道家所讲“十恶”完全相同,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悭贪、嗔恚、邪见。古人强调这“十恶”不赦。盗墓之恶不知高过上述多少倍。
  既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人甘冒比十恶更大的罪恶,去发冢盗墓?从下面一串数据中,就知道答案了。
  我们知道,西汉时,国库多储备黄金。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一书统计,单《汉书》所载,黄金重达90万斤,约合今天276335公斤。到王莽时,还有70万斤。彭在书中还罗列诸帝赐金的数字:高祖42550斤,惠帝68斤,高后110009斤,文帝12000斤,景帝1102斤,武帝806940斤,昭帝2420斤,宣帝680斤,元帝540斤,成帝3660斤,哀帝680斤,平帝200斤,合计为899530斤。当时,罗马帝国有黄金179000公斤。
  从西汉到东汉,这些黄金都到哪里去了?
  有学者推测,佛教传入中土,黄金部分被用到造佛像上面去了。但现在我们怀疑,不少都让帝王随葬到地下了,说不准今后还会有部分出土。如此丰厚的宝物埋在陵墓里,不被盗墓者盯上,大概就是怪事了。
图:楚国金币郢爰图:楚国金币郢爰
图:楚国金币郢爰,已实际使用过图:楚国金币郢爰,已实际使用过
图:楚国金币郢爰,已实际使用过图:楚国金币郢爰,已实际使用过
  这个推测,可以从考古和文献中找到证据。《晋书·索綝传》(卷六十)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三分之一国家财政,都让帝王随葬到地下了,惊人!
  历代都有帝王倡导“薄葬”,如汉文帝刘恒,《史记·文帝本纪》载:“上常衣綈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但后来的盗墓事件证明,汉文帝所谓的“薄葬”,是假的。《资治通鉴·晋纪》(卷八十九)记,愍帝司马邺(270——317年)建兴5年(315年),“六月,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得金帛甚多,朝廷以用度不足,诏收其馀以实内府。”
  当然,盗墓者盗墓的动机多种多样,贪财仅是其中之一。如伍子胥、武则天那般行报仇雪恨、政治打击的,也不鲜见。至于,如广川王刘去、始兴王陈叔陵之流的变态盗墓、兴趣盗墓,古往今来,都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盗墓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问去过埃及,同行介绍,那里的盗墓活动同样很猖獗。考古工作者普遍认为,现在尚没有遭受盗发的古墓,包括帝陵,都是“万劫余生”,90% 的墓下葬后在100年内,会被盗发。河南省洛阳市北邙山一带,在古人眼里为上等风水宝地,是古代著名墓葬区,但在那里过去同样看到了令人痛心的频发的盗墓现象。《中国人盗墓史》出版的意思,不在于好看、猎奇,而在对自古有之,仍在继续的盗墓现象的揭露、曝光。
  倪方六君是一位资深记者,同时又在研究历史和考古。数年前,他曾为我们抢救、恢复南京大行宫“台城”遗址而努力奔走、报道。今天为他新著作文,投桃报李,算是我的微小之力了。
  编后语:上文为南京博物院老院长、九旬高龄的梁白泉先生为倪方六著《中国人盗墓史》所作的序,比原稿稍有改动。梁先生在序中所提出的问题和推断很有人价值,故在头条号发表出来,与网友分享。
  对于梁先生认为两汉大量黄金可能被埋到地下,随葬帝王的观点,早些年在学术界也有人提出,但争议不止。因为,两汉的帝王陵大多被盗,那些黄金早重新流到地上,那么这些黄金哪去了?
图: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
图:唐代金器
图:宋代錾花舍利金棺图:宋代錾花舍利金棺
图:元代金饰图:元代金饰
图:明代金元宝图:明代金元宝
图:清代金器图:清代金器
  对于中国早期大量黄金失踪之谜,学术界的观点很多,除梁先生在序文中所说随葬帝王外,还有:一、乱世之秋贵族把黄金大量窖藏起来,后来就失传了;二、丝绸之路开辟出来之后,中国用黄金购买西域珍宝,大量的黄金外流;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泥金写经、造像涂金,把大量黄金消耗掉了。
  还有一种观点,也曾引起学术界注意,就是秦汉时中国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黄金,哪些所谓“金”实际上黄铜;另外有人认为,古代计量单位有重大误差,造成汉代“遍地是黄金”的假象。
  (来源:古玩收藏)

手串的盘玩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中国经济网 

  珠串作为一种佩饰,在中国由来已久。材质繁多,有木珠、瓷珠、玉珠、陶珠、玛瑙、水晶、滑石、石珠、骨珠、蚌珠、琉璃、玻璃、东珠、象牙等,形制各异,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
  文玩手串滥觞于上古的串珠,后又以佛珠为祖,以清代朝珠为宗,以宫廷手串为直系流派,一脉相承。至当代集装饰、把玩、鉴赏、收藏价值于一体的文玩手串,积淀着历史承袭而来的文化内蕴,日渐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佩戴、盘玩手串俨然成为一股新的时尚。手串如何完成华丽蜕变?何种材质的手串最受青睐?本文专访中国收藏家协会文玩收藏委员会主任姜跃进,请他为我们一一解读。
  佛珠、朝珠与宫廷手串
  记者:珠串佩饰最早能追溯到什么时候?佛珠对中国本土的珠串文化又有怎样的影响?
  姜跃进: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1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所生产佩饰的“珠串”,用有穿孔的兽牙、贝壳、小石珠、鲩鱼眼上骨等串连而成。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各地遗址中也都有大量穿孔的石珠、骨管、蚌、玉、玛瑙等饰件出土。  商周时期,玉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玉石骨器的制作也极其发达。周代的贵族以玉、石、玛瑙等珍贵材料穿成串,称做“礼玉”,用来佩戴以显示其身份或地位。这种习惯到秦汉以后式微,但仍有所传承。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发展并兴盛起来,佛珠也开始被大量用于中土佛教中,在寺院甚至社会上也逐渐流行。佛珠本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于记诵和束心的工具和信物,故又称“念珠”,最早诞生于古印度,公元4世纪开始流行于印度佛教中。因佛祖释迦牟尼讲法、圆寂于菩提树下,菩提树被奉为佛教圣树,其树籽(菩提子)也为教徒所用贯穿成串,在诵经念佛时记录次数。手持佛珠在佛教中也被认为能消除业障,象征一种美好的愿景。
  随着佛教的发展,菩提子的种类也在不断发展。因地取材,中国制作佛珠的菩提子也被香木、硬皮树的树籽所取代,但均同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佛珠成为与本土珠串文化发展并行不悖的饰件及用品。
  记者:清代的朝珠、宫廷手串也受到佛珠的影响?
  姜跃进: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进而影响到宫廷手串的发展。
  随着满清入关后国家舆服制度的不断完善,朝珠逐渐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定制。清代皇帝以及后妃、在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其命妇还有侍卫等,均可佩挂朝珠。清代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周长大约在130~170厘米之间。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总数定为108。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108下,称为“醒百八烦恼”。
  宫廷手串的材质、工艺和朝珠并无二致,主要配饰上包括两颗结珠、一枚佛头、一个背云、两个坠子;所不同的是,宫廷手串具有的挂绳和用于隐藏绳结的珠簇。清代的宫廷手串,在佩戴上丝毫不受朝珠礼制的苛刻限制,可挽在手腕上,在闲暇时把玩欣赏。还特意在佛头处增设挂扣,以方便悬挂在纽扣上,佩戴于衣服。这种由18子佛珠演化而成的宫廷手串,在后宫妃嫔中曾风靡一时。
  记者:朝珠、宫廷手串在一定程度上是身份的表征,彰显的是贵族的豪气与华美,在材质的选择上如何?
  姜跃进:朝珠在等级方面较手串更为讲究,帝王在不同场合,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要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官员则依据官阶不同,佩饰不同等级的朝珠。
  朝珠及宫廷手串大多由清代御用作坊“造办处”督造,将珠宝饰品的装饰功能与精湛的手工艺融合,在材质的选择上也令人叹为观止。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朝珠和宫廷手串的材质就十分广泛,包括青金石、绿松石、碧玺、东珠、海蓝宝石、翡翠、水晶、玛瑙、琥珀、蜜蜡、珊瑚、伽楠香、菩提子、檀香、沉香木、椰壳、砗磲、象牙、牛角等数十种材质,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装饰。
  文玩手串升温,菩提子最受青睐
  记者:如今,盘玩手串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这是何时形成的?
  姜跃进:手串因其材质、色泽、雕工的精美,随着清室的衰败而从深宫中流散到民间,成为文人把玩的高雅之物或是互相馈赠的礼品。在近代由于历史的影响,手串的传承一度出现断档的情况。
  文玩手串市场的升温,得从2003年的“非典”说起。在那个十分敏感与恐慌的时期,一种被赋予驱魔辟邪且具有保健功效、焕发香味的绿檀手串被大家所关注,虽则昙花一现,到底带动了文玩手串的发展。之后随着文玩概念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文玩手串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引领时尚的全新标志。
  记者:在各式各样的手串中,哪些材质受到人们青睐?
  姜跃进:近几年来,文玩饰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市场产业。从早年的钻石、黄金,到后来的翡翠、玉石,现在人们逐渐把视线转移到了更有文化气息的把玩物件上,比如文玩核桃、菩提子、橄榄核雕刻、木珠手串等。此外,不同品类、款式的产品琳琅满目,红的(战国红、南红)、白的(白玉)、黄的(蜜蜡)、蓝的(绿松石)、绿的(翡翠),除自成独具美感的手串佩饰之外,作为配珠也成为塑造其它材质手串个性和魅力的重要一环。
  目前最流行的手串以星月菩提、凤眼菩提、金刚菩提和莲花菩提为主。海南黄花梨和印度小叶紫檀为中年人所钟爱,星月菩提受到年轻人追捧,金刚菩提、凤眼菩提和莲花菩提则以年轻男士为主要消费群体。
  菩提子手串的鉴别与盘玩
  记者:利润如此之高,部分商家的造假也层出不穷。面对鱼龙混杂的菩提子市场,如何去伪存真?
  姜跃进:随着菩提子串珠的流行,市场上的菩提子串珠数量、种类和价位都有了很大程度的丰富。我们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来辨别菩提子串珠的真伪。
  “望”就是对菩提子串珠的神、色、形、态、相进行观察和鉴赏。每一颗菩提子串珠都有其独到的神韵,在色泽上不可能呈现出完美的均匀性和透亮感,那些颜色和光泽完美无缺的往往值得怀疑。拿到菩提子串珠后,先要仔细观察单个珠体的形状是否规整,有否存在漏珠、缺珠、体损、开裂、干瘪等不良状况,会不会有以次充好或是滥竽充数之辈。就纹理和纹路而言,伪劣菩提子串珠的纹理比较污浊,少有清晰连贯的一致性。
  “闻”指嗅气味,体会气息的清浊、实虚等变化。有条件的朋友在选择时,可以将串珠置于火上进行小小的灼热。一般来说,菩提子串珠在燃烧时只会散发出植物燃烧的正常气味,如果伴有化学品燃烧的刺鼻味道,那就必然是用其他材料仿制而成的。
  “问”是通过和卖家的沟通交流来了解菩提子串珠的材质、做工、年限、成色等情况,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对卖家的陈述和说明进行分析。
  “切”指摸表象,用手触按和把玩菩提子串珠的珠体,以了解其品质。和其他种类的串珠不同,菩提子串珠表面的磨擦度很大,没有进行深加工或是经过高度抛光都会令珠子表面有一定程度的粗糙感。此外,其表面所形成的并非油漆状的光泽,而是近似打蜡之后的感觉,没有油脂反光的效果。
  手串的盘玩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记者:您认为文玩手串的价值如何?人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姜跃进:文玩手串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在于其本身价值之外还蕴含着文化,这是辈辈相知、代代相传的宝贵经验和财富。目前盘玩手串的群体年龄层次主要以中青年白领和蓝领为主。其中青年人主要看重的是手串的装饰功能,中老年人则以追求其丰富的内涵为主。
  文玩代表一种精神,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一件好的文玩,经由岁月的裹洗,与主人息息相通,颐养身心的同时,也彰显主人的文化品位。
  珠串的盘玩,更是一种心境,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不必急功近利。这其实就是文雅人士的一个乐——挑选是个乐,串珠子是个乐,把玩是个乐,看到自己盘出来的核桃、葫芦、菩提籽、橄榄核雕一天天发生颜色的变化就更是个乐。当下都市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把玩一件手串,任小小珠子在手里滚动,能让繁杂的心情平和,令紧张的神经得到释缓,多几分对世间百味的参透。

猴年生肖纪念章上市 形制分为喜字形和圆形

  中国新闻网

点击进入下一页
  今天上午,2016猴年生肖纪念章在菜百上市,分别采用金、银、铜材质铸造,规格从3克到1000克,形制分为喜字形和圆形,共计20个品种。安旭东 摄

中国邮政发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特种邮票

 中国经济网

中国邮政发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特种邮票发行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30日讯(记者艾芳)中国邮政于11月29日发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特种邮票1套3枚,该套邮票为2015年全年邮票发行完美收官。同日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的七种邮票年册伴随最后一套邮票的发行同步上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邮票图案内容分别为:“有国才有家”、“中国梦 牛精神”、“中国梦 我的梦”。全套邮票面值为3.90元。邮票内容选取了《鸟巢》、《牛精神》、《梦娃》三个画面。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形象地宣传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套邮票由夏竞秋设计,原画作者为李凡丁、陈与李、林钢,由北京邮票厂影写工艺印制。
  近年来,中国邮政努力践行央企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责任与义务,2013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美丽中国》邮票。2013年至2015年,中国邮政连续三年发行了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特种邮票,着力反映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状态。明年,中国邮政还将发行《海上丝绸之路》邮票,充分利用邮票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弘扬主旋律,传达正能量。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邮票发行当日,中国集邮总公司推出的七款精美2015年全年邮票年册同步上市。不仅有传统集邮爱好者每年必购的传统中档年册,也有适合馈赠的贺岁册,还有专为青少年定制的少儿邮册,具有个性定制功能的定制册也是近年的热点邮品。据中国集邮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的邮票年册近年频推新意,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手机APP,使集邮这项传统的收藏活动与互联网进行了良好的融合,扫一扫二维码,小小的邮票也能互动“玩”起来。

珊瑚、琥珀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

新浪收藏

  有些宝石是来自于含有有机材料,称为有机宝石,皆由动物、植物、生物所衍生的。有机珍宝,如珍珠、珊瑚、琥珀、煤玉、象牙、砗磲等皆来自于有生命、生物的材料。例如:珍珠(来自贝壳),珊瑚(来自珊瑚虫骸骨遗物所形成),琥珀(来自树脂的化石),煤玉(来自木材的化石),象牙(又分现代象和猛玛象),砗磲(来自蛤的化石),龟甲(来自海龟的壳),动物的化石等。
  这些有机宝石的特点及日常佩戴中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珊瑚、琥珀、砗磲、珍珠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
 
珊瑚、琥珀、砗磲、珍珠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
 
珊瑚、琥珀、砗磲、珍珠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珍珠
  珍珠是“海之骄子”。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气质的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日常生活中不适宜接触香水,油,盐,酒精,发乳,醋和脏物;更不能接触香蕉水等有机溶剂;夏天人体流汗多,也不宜戴珍珠项链,不用时要用高级中性肥皂或洗洁精轻轻洗涤清洁,然后晾干,不可在太阳下暴晒或烘烤;收藏时不能与樟脑丸放在一起,也不要长期放在银行的保险库内。
珊瑚、琥珀、砗磲、珍珠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
 
珊瑚、琥珀、砗磲、珍珠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
 
珊瑚、琥珀、砗磲、珍珠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珊瑚
  分为红珊瑚(贵珊瑚)、白珊瑚(大多用与盆景工艺)、蓝珊瑚(现已基本绝迹)、黑珊瑚、金珊瑚(外表有清晰的斑点)。流汗时,不要久戴珊瑚饰品,因为汗液会腐蚀珊瑚;不宜多接触香水、酒精、食盐、油污、醋。
珊瑚、琥珀、砗磲、珍珠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
 
珊瑚、琥珀、砗磲、珍珠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
 
珊瑚、琥珀、砗磲、珍珠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琥珀
  易熔化,怕热,怕曝晒,琥珀制品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不宜放在高温的地方;琥珀易脱水,过分干燥易产生裂纹;琥珀属有机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指甲油、酒精、汽油、煤油、重液中,不宜放入化妆柜中;琥珀性脆,硬度低,不宜受外力撞击,应避免磨擦、刻划,防止划伤、破碎。古罗马的妇女,有将宝石拿在手中的习惯,其原因是在手掌的温度下,琥珀受热能发出一种淡淡的优雅的芳香。古罗马人赋予琥珀极高的价值,一个琥珀刻成的小雕像比一名健壮的奴隶价值都高。琥珀还能够消痛镇惊,有的地方常给小孩胸前挂一串琥珀,以此驱邪镇惊。
珊瑚、琥珀、砗磲、珍珠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
 
珊瑚、琥珀、砗磲、珍珠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
 
珊瑚、琥珀、砗磲、珍珠等有机宝石佩戴应当注意什么?砗磲
  蛤类的一种,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世界上报道的只有6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中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它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它们的贝壳大而厚,壳面很粗糙,具有隆起的放射肋纹和肋间沟,有的种类肋上长有粗大的鳞片。最大型双壳类,长可达1米,寿命达80-100年。砗磲最主要的是保持清洁且不只是表面干净就好,更重要的是防止砗磲接触到酸性或碱性物质,人体汗液也会造成对瓷器的些微影响,所以佩戴砗磲时最好避免与汗液接触。
(文章来源:玉器百科)

七彩云南2015孔雀新品掀轻奢中国风

  新浪收藏 

  2015年中国国际珠宝展作为最受瞩目的珠宝盛会将于11月28日—12月2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今年北京七彩云南沿袭2014孔雀设计理念,再度携手品牌形象代言人、著名艺术家“孔雀女神”杨丽萍进行跨界合作设计,2015孔雀系列新品强调翡翠与其他珠宝材质的融合设计、以及与中国传统工艺的跨界结合,充分运用中国元素,将翡翠和彩色宝石、和田玉、花丝、国画巧妙融合,掀起一股轻奢中国风。
  七彩云南2015孔雀新品以“轻奢中国风”,带来不一样的“孔雀系列”。四大系列各领风骚,得到70、80、90后的热捧。
  一、     五彩斑斓、充满童趣的雀羽 “万花筒”系列:主石以多色的翡翠为主,从万花筒中汲取设计元素,用撞色彩宝渲染斑斓童话王国,唤起每个人心中的纯真回忆;
七彩云南2015孔雀新品七彩云南2015孔雀新品
  二、     典雅灵秀的雀情“翠玉缘”系列:温润白玉与晶莹翡翠相结合,白玉誉为君子,翡翠誉为美人,君子美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简约的语言构思设计出婉约灵动造型,精工微镶彩色渐变的蓝宝石、沙弗莱石,造型舒雅绽放,婀娜多姿,温润典雅中倾泻无尽柔情蜜意,平添了一份东方美人的古典与柔情;
七彩云南2015孔雀新品七彩云南2015孔雀新品
  三、     充满古典气息的雀韵“翠香囊”系列:此系列采用了非遗传承的百道工序花丝工艺展现孔雀魅力、发扬传统技艺、挖掘古典花丝文化,打造属于普罗大众的国韵花丝珠宝;
七彩云南2015孔雀新品七彩云南2015孔雀新品
  四、     古香古色的雀舞“春满园”系列:创意来自经典国画、中式园林,叶片的随风缱绻、花瓣的摇曳多姿和鸟儿的浅吟低唱这些美好的元素融入了珠宝中,让每一件珠宝都富有感情、有动感、有意义。这四个新系列融合了著名艺术家杨丽萍女士对孔雀多年的理解与深刻感悟,并与七彩云南专业的珠宝设计团队深度合作,问世即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
七彩云南2015孔雀新品七彩云南2015孔雀新品
  七彩云南作为中国翡翠品牌领头羊,是翡翠时尚的风向标。2006年的“时尚翠美人”引领了设计风潮、2007年“绝代风华”引领翡翠绝世藏品潮流、2009年“翠韵天下”引领全球征名风潮、2014年《国翠神韵》首都博物馆展又刮起了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翡翠风潮。今年,《2015孔雀系列》新品问世,七彩云南再度携手著名艺术家杨丽萍引领了跨界设计风潮。七彩云南的每一款翡翠都融合了古典与时尚,先进的理念赋予了翡翠独特的魅力,承载了收藏爱好者、时尚丽人等消费者们对翡翠珠宝的特殊情感。七彩云南将继续把握翡翠时尚,将“翠之美”传递到千家万户,展现独特的东方珠宝风韵。

聖嚴法師:應該該如何看待情

問:中國人常常會用“血濃於水”來表示親情的重要性,親情的本質是什麼呢?此外,眾生皆有情,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情”?
聖嚴法師答: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都有親子關係,這是與生俱來的感情。 “親”的意思,一種是指“血親”,另一種則是“親近”的意思。 “血親”就是血濃於水,有血緣的關係,而小鳥、小狗等動物都有親子感情,何況是人!孩子就像是自己肚子裡的一塊肉,要懷胎十個月才能生出來,但即便是將領養的孩子扶養長大,也是親情。
至於“親近”的意思,是指雙方經常在一起,時間相當長,互動關係非常密切,彼此之間成為一種生命共同體,此時親情便產生了。這種親情,就像師生、師徒關係,或是人和寵物之間的關係,彼此會有倚賴和依戀。
眾生皆有情,最重的是親情,其次是愛情,再來是友情,這是眾生的三種情。 親情是最基本的,是生命的基礎;愛情是兩個生命結合的一種關係;友情則是互動的,可以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就產生了友情。 此外,對佛教徒來說,還有一種情叫做道情。 道情就是彼此在修行的道路上相互鼓勵、相互扶持,稱為道侶或道友。
在這四種情裡面,除了道情之外,還有親情是沒有條件的,不會要求什麼回饋。 雖然中國有“養兒防老,積穀防飢”的說法,但這只是一種較為功利的概念,通常父母對兒女的養育很少會真的這麼想,把養孩子視為投資、保本,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多。 因此,我們也可以流水來比喻親情,水是順流而下,就像是父母對孩子的感情是沒有條件、不求回饋的。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美轮美奂的敦煌石窟现身上海

新浪收藏

第57窟说法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第57窟说法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莫高窟第275窟 北凉 敦煌研究院供图莫高窟第275窟 北凉 敦煌研究院供图
  本报讯 从本月29日至明年3月,一场名为“敦煌:生灵的歌”的大型展览将亮相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据悉,此次展览共展出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一百余组珍贵展品,其中包括彩塑临摹12件、壁画临摹60件、藏经洞绢纸画复制品25件,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展览开始之后,美术馆挑高25米的大厅内,则将陈列8个复原的敦煌石窟。这8个复原石窟,基本呈现了敦煌莫高窟自公元4世纪始修直至元代这1000年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石窟面貌。
  据介绍,此次展览,策展方还集结了20多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敦煌艺术品穿插展出。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湖南青铜器是当地特殊祭祀礼仪的遗存

 和讯网

大禾方鼎大禾方鼎皿方罍皿方罍象尊象尊豕尊豕尊
  湖南省博物馆和上 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酌彼金罍——皿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主任周亚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 时表示,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所表现出的青铜文化源流及其与中原青铜文化之间的关系,在青铜器使用方面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方式等都是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 点。
  陈若茜
  由湖南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酌彼金罍——皿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 展日前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主任周亚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表示,此次展览尽管只展出湖南出土的11件青铜器,但是它 比较全面地代表和反映了湖南省出土青铜器的概貌。除了备受关注的皿方罍之外,湖南出土的青铜器是现在整个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湖南出土过“青铜罍之 王”、“青铜瓿之王”、“青铜铙之王”等,其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在器型、纹饰方面总是令人非常震撼,其青铜文化的源流、跟中原青铜文化之间的关系、在青铜器 使用方面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方式等都是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艺术评论:作为“方罍之王”的皿天全方罍出土自湖南。据我们所知,湖南是青铜器出土大省,迄今为止已经出土了好几件青铜之王,除了青铜罍之王,还有青铜瓿之王,青铜铙之王。湖南青铜器出土的历史和现状如何,它出土的青铜器为何总能令人觉得震撼?
  周 亚:湖南位于长江中游,考古资料表明,商代早中期来自中原的青铜文化进入湖南,湖南成为长江以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的主要地区之一。湖南发现青铜器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宋代。20世纪初以来,湖南出土了许多文化面貌不尽相同、其他地区罕见的各类青铜器。除了“青铜罍之王”,湖南还出土过“青铜瓿之王”、“青铜铙之 王”,以及以精美著称的“四羊方尊”。
  湖南商周青铜器以造型独特、纹饰精美、铸造精良著称于世,此次展览尽管只展出11件青铜器,但是它比较全面地代表和反映了湖南省出土青铜器的概貌。除了绝对的主角和亮点皿方罍之外,其他10件湖南出土的青铜器也非常值得关注。
  艺术评论:湖南出土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周 亚: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兼具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交融的特点。一部分器物在形制、纹饰和铭文方面,均与中原地区青铜器一致,应来自中原;另一部分器物则在造 型、纹饰方面,显现出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地方风格,既有融合中原青铜器形成新的特点,也有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结果。
  比 如,皿方罍几乎是以中原风格为主,在中原地区发现的青铜器上也能够看到类似皿方罍的器型、纹饰。而这一风格的青铜器它主要的出土地点是在中原地区。象尊也 是以中原地区文化为主体,它身上装饰的兽面纹、龙纹跟我们看到的皿方罍身上的纹饰是类似接近的,属于中原地区(青铜器)常见的装饰风格。但是我们在它身上 还是能看到地方文化的风格,比如象额一对圆涡状的卷蛇纹,据说是南方地区常见的昆虫,这种纹饰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上是绝对看不到的,所以象尊是混合型文化 的青铜产物。
  大禾方鼎也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整个方鼎的形式就是属于中原文化的,但它的装饰体现的却是地方文化,这么大的人面纹饰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另外它和中原文化的区别还在于它方鼎的两个耳朵有向上翘出来两个角,中原青铜方鼎的两耳顶端基本是平的,不会有翘起的两个角。
  还 有一类是以南方文化为主,兼具中原风格。比如豕尊,豕尊以野猪形象作为它的器型,翘出来两个獠牙,但是它身体的前后部分都装饰有龙纹,这个龙纹主要源自中 原地区。其上既有中原文化,又有地方文化,所以这也是混合型文化的产物。但是它是偏地方文化的,中原文化因素相对较少。
  艺术评论:你所说的湖南出土青铜器的中原风格和地方风格,其最为显著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周 亚:比如湖南出土青铜器上的许多纹饰在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上不常见,一些中原地区常见纹饰在湖南当地青铜器上会产生一些变异,比如那件兽面纹尊上的兽面 纹在中原地区就比较少见,但是在南方地区就比较多见,这就是到了地方变异之后的一种纹样,兽面纹的主体造型是从中原地区吸收而来,但是到了湖南地区产生了 很多地方化的表现,所以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艺术评论:为何湖南出土的青铜器会体现出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融为一体的显著特点?
  周 亚:这是一个很学术的问题,我们还在讨论之中。按我个人理解,湖南地区它本身的青铜文化是在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之后逐渐产生的,本地将外来文化吸收之 后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器型、纹饰方面肯定要借鉴中原地区,但是又必须要把自己的文化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在青铜器上面就形成了文化的结合体。
  艺术评论: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湖南省会成为南方地区青铜器出土大省?而且它出土的青铜器又总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周 亚:这个很难说,所以我们说湖南出土青铜器是我们现在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你所提的这一问题也在学界讨论范围之内。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一些观点未必和其 他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相似,就我个人观点,它可能是对中原青铜文化有一种崇敬和吸收,所以它会把很多东西吸收过来。比如那件兽面纹瓿,瓿在中原地区是一种 盛酒器,但是在湖南这件兽面纹瓿出土时瓿内贮藏224件铜斧,说明在湖南当地它的功用和在中原地区是完全不一样的。铜斧在当时可能是作为一种财富或货币, 将这么多的铜斧放入兽面纹瓿中,有可能是完全将其作为一件储藏罐来使用。再比如此次展览中的那件戈卣,出土时里面贮藏有320件玉器,卣在中原地区也是盛 酒器,到了湖南之后也是把它作为一件珍贵的器物,用来盛放他们认为珍贵的东西。所以这类青铜器到了南方地区之后,其功用和中原地区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 考古学上来讲,湖南出土的青铜器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它都是孤零零地被发现,也就是说它并非在墓葬、窖藏或遗址中发现,往往是在山顶、山坡或岸边独立存在, 所以过去学术界比较倾向于认为这是当地特殊的祭祀礼仪的一种遗存,有可能它是把青铜器作为祭山、祭天、祭水的礼器,把自认为珍贵的器物放入其中做祭祀用 途。这种使用方式和中原地区也截然不同。
  艺术评论:湖南的青铜文化是在受到中原的青铜文化影响之后产生的,那么湖南青铜器的使用跟中原相比,时间晚了多少年?
  周 亚:你的问题也是目前我们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除了青铜器的铸造时间,还需要关注的是它的使用和埋葬时间。比如正在展览的这件戈卣从器型、纹饰方面而言是 属于商代晚期,但是它使用的年代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这是现在争议最大的。比如有些学者会认为它就是在商代使用的,但是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其使用年代可 能晚于商代晚期,是中原文化传到湖南之后当地才开始使用的,这个是在讨论的。有人认为是商代铸造的铜器流落到南方,被拿去使用了。考古学上讲器物埋藏的时 间究竟是何时,但是这个时间现在很难判断,如我刚才所说,湖南出土的青铜器都是单个出土,没有我们考古学上所谓的地层关系,就很难确定它具体埋藏时间。而 且湖南出土的青铜器也不一定是湖南铸造的,有湖南铸造的,也有中原铸造的。所以,我们现在给展览中器物的断代,一般是按照它们的器形、纹饰所反映的特点, 做出铸造时间的判断,并不代表它们在湖南地区使用及埋藏的时代。
  艺术评论:除了湖南作为青铜器出土大省,南方地区青铜出土格局是怎么样的?
  周亚:南方地区比如江西、湖北等长江以南地区都出土过不少青铜器,包括浙江、安徽也出青铜器,但是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往往它的器型、纹饰都是令人非常震撼的。■
  来源:东方早报

萧后墓出土唯一隋唐时期编钟编磬

 新浪收藏

  来源:科技讯
  萧后墓为腰鼓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出土了玉器、铜器、铁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余件(套)。其中,成套编钟16件、编磬20件,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出土的隋唐时期编钟编磬实物,填补了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
  去年11月,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召开新闻发布会,权威考古专家在会上还公布了墓内发掘的部分人骨遗骸,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遗骸的消息。
  自隋炀帝、萧后合葬墓发掘以来,考古研究工作一直持续至今。“现场传统的清理手法,会在考古过程中遗漏不少信息,所以,我们希望借助社科院的高新尖技 术,将文物信息最大化提取。”据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介绍,6月27日,我们特邀社科院专家赴现场指导,将漆棺和人体遗骸进行整体套箱运送,次日凌晨安 全抵京。
  萧后
  束家平说,下一阶段,我们会陆续将文物搬回实验室,进行精细化考古研究,收集更多更全的信息,从而达到文物最佳保护目的。
  “近期,墓中出土的凤冠也将被送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复原,当地已有凤冠提取研究的成功经验。不日,萧后凤冠原貌也将重现。”束家平表示。

一只老铜火锅背后的烹饪史

  和讯网 

  随着天气日趋寒冷,北方人喜欢围坐火锅边享受涮出的美味。我就收藏有一只铜火锅,为清晚期器物。该火锅高25厘米,腹径24.5厘米,为紫铜制作而成。火 锅分为三个部分,下层放置炭火,炭炉四壁镂空,空气可以流通,燃烧顺畅。炭炉的底部同样有格条,燃烧后的炭灰可漏到最底层。中间是一个平底的大盆,平底的 圆环紧包于炭炉之上,严丝合缝,没有间隙,如此,炭火的火力不会流失,又增加了火锅的稳定性。平盆子两侧分别铆有两个手拉环,方便端起。盆中放置汤料及食 材。最上面就是盖子,起到保温作用。
  中国火锅历史悠久,其在汉代就已出现,魏晋时期火锅已十分盛行,当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还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据考 古发现证实,汉代人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还开始了对锅底的研究,鸡汤锅、菌汤锅等各种汤锅应运而生。据史料记载,西汉江都王刘非是一位十足的 “吃货”,他热衷于火锅,并发明了“五熟釜”。这种器皿形似鼎,在铸造时将其中的空间分成五部分,中间为圆格,外面再分出四格,这样就形成不同的烧煮空 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也许这就是“鸳鸯火锅”的原型吧。
  到了宋元时期,火锅的吃法进一步革新了,过去由于肉切得很厚,火候控制不好,经常会将肉煮老了,后来人们学会了将肉切片,这样既熟得快又味道鲜美,用筷子 夹着肉片在锅里涮两下即可食用,煮与涮分开意味着火锅时代的真正到来。明清时期,火锅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火锅,比如四川 重庆的麻辣香锅以及北京的涮羊肉等。由于经济的发展,这个时期也产生出许多名贵精美的火锅,多以紫铜、黄铜为材料,导热性能好,做工也考究精美,采用锻打 压模,镌刻镂空等工艺纯手工制造而成,值得收藏。 (江初昕)
  来源:西安晚报

藏家偶得姚春和手炉

  新浪收藏

  日前去浙江旅游,我有幸购得一只民国时期的铜手炉。这只手炉为白铜质地,炉身最宽直径14.5厘米,底面直径12厘米,高7.5厘米,重645克。从外形 看,它包浆熟旧,小巧精致,取下镂空雕花的外盖,可以看到炉身内壁厚实,用料足,工艺考究。手炉的两侧各有一个提耳,与半圆形的提把相连接,方便实用。炉 身外侧刻有精美图案,近处的楼阁与远山呼应,一叶扁舟泛行湖面,颇具诗情画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炉底篆刻着三个隶体汉字:姚春和。
  武汉姚春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铜货品牌,1915年其曾在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得最高奖,此后名声日隆,生意越做越大,其产品远销欧美。姚春和之所以能成 为名店,和其技术过硬的掌作师傅有关。和大多数手艺人不同的是,这些掌作师傅经过近乎残酷的学徒生活,天天都在坚硬的铜材上运刀如笔,如此心无旁骛几十 年,才具备了精湛的手艺。民国时期,国内富贵之家多为姚春和铜货铺的用户。1938年10月,汉口沦陷,当时日本人强行征收铜铁,用于制造枪炮,铜器几乎 一件也没有保存下来,姚春和的生意也止步于此。如今,铜货作坊这个行业在武汉已近消失,只留下零星的杰作和一个打铜街的地名,留给后人的只有一丝惆怅而 已。
  目前国内收藏“姚春和”的藏家不在少数,我认识一位藏友专门收藏此款铜器,他的藏品有挖耳勺、帐钩子等小件,还有铜水壶、铜脸盆等大件,就连上厕所的矮痰盂和客厅里摆设的高脚痰盂都统统是“姚春和制造”,的确称得上一奇。(王继军)
  来源:西安晚报

冬日里赏玩张鸣岐手炉

 和讯网

  手炉由火炉演化而来,火炉是往铜制的炉子里放些木炭烧热取暖,不知是何时,古人突发奇想,便把火炉做得更精致小巧,盖上罩子,或提在手上,或捧在手里,或 装在袖内,久而久之便演化成手炉。手炉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常常是富贵家庭的象征。《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好不容易见到王熙凤,见王熙 凤一身绫罗绸缎,“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那是怎样的优雅。
  冬天,最可恼的事情便是冻手,过去人们一直靠手炉暖手过冬,如今这种东西已不多见了。
  笔者收藏有一只明代手炉,呈四方盒状,有花卉纹的罩子,有可以手提的手柄,它长11厘米,宽5.5厘米,高6.7厘米,材质为红铜,为当时的制炉名家张鸣 岐打造。整个手炉小巧玲珑,精巧美观,做工很是精细,罩子上面有很多花卉组成的纹理,有牡丹繁花纹、有五星花瓣纹、有树叶纹,中间是曲折道路纹,和现在 “中国邮政”的标志有些类似。在手炉的底部,有四个篆字,“张鸣岐制”,从做工和材料看,这个手炉当为真品。
  张鸣岐是浙江嘉兴人,活跃在明朝万历年间,是当时江浙一带有名的打制手炉的名家。张鸣岐打制手炉和别人不同,他在选材上十分苛刻,必须选用上好的红铜做材 料。在制作手炉时,他不用传统的镶嵌和焊接工艺,只使用榔头,一点一点敲击出来。这样精细的做工,打制出来的铜炉子,非常结实耐用,即便使用再久,也不会 开裂。尤其是炉子上的铜罩子,丝很细密,但是很坚固,用脚在上面踩都不会变形或者断裂。张鸣岐制作的手炉之所以受人欢迎,是因为质地优良,无论里面的炭火 多么旺盛,手炉的外壁都不会烫手,并且保温效果也好,传热性能较为持久。
  在古代,手艺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元代以后,稍微有些改观,所以我们看古董上的很多题款都是元代以后的。不过,即便如此,也并非在所有的器物上都能见到 作者的名字,有题款的都是一些名家。所以,张鸣岐题款的手炉弥足珍贵,价值要高出同时代同类器物许多。          (黑王辉)
  来源:西安晚报

全面展现汉代饮食文化风貌的画像石

  新浪收藏

别样的丰收宴享 饱饫烹宰别样的丰收宴享 饱饫烹宰
  山东沂南县界湖镇北寨村,有一东汉大墓,墓室内以饮食文化为题材的建筑石雕装饰,是汉代厚葬的产物。其中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是线刻画,灰石质,纵55.5厘米,横167厘米,表现的是别样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整个画面可以“中间对折线”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来分析。
  左侧画面中:靠近右侧停放有三辆牛车,牛缰绳系在车后,两牛站立,一牛卧地;牛车前席地而坐的两人,显然是地主,即整个画面的主人。他们头戴长冠(以竹为胎骨,外用漆纱糊制,长7寸,宽3寸,形如鹊尾,故俗称“鹊尾冠”),身穿交领、右衽的“褒衣大袑”,悠闲自得。面前各自摆放矮腿食案,上面有鼎、锺、酒樽、鱼、肉及其他食品。第三辆牛车的主人好像是管家,他头戴高冠交领深衣,宽袖长摆,腰系布带,脚蹬白底靴。他走到左侧一户人家的门前,正双手张开口袋,户主捧着一只盛粮的圆木升要往对方口袋里倒,似乎是在交租税。房舍前有成群的大鸡、雏鸡、鸭、龟;半圆形罩箩下还养着鸽子;房舍右侧一棵大树干上拴着一头牛,它正卧在地上休憩。树上好像有一群小鸟在叽喳歌唱;地主席地而坐的不远前方堆放小山似的粮食,场院上也堆放有粮食,两名佣人分别拿着筢子、撮斗准备晾晒粮食。这成堆的粮食,表示农田丰收。
  右侧画面,是宴享食材的准备场景。画面中,右上角一名庖丁正在解剖挂在架子上的大兔子,头朝下,两只长长的耳朵耷拉着,这只兔子简直像只大肥羊;上层中间一名庖丁举起铁器正要宰杀一头肥牛;上层左侧二人抬着一头肥猪,要交给庖丁宰杀;右下角有用弧形隔扇围成的圆形操作间,内有两名厨师在处理鸡、鱼等食材;下层一伙夫正趴在灶前拢火,灶台上架有一口大锅,以供厨师烹、煮、煎、炸;中间一酿酒师正在制作甜酒,其左放有盖缸、釜、甑,其左下放有盛酒的两只双环大锺,其左上角还有石磨、案子、大水缸等;左下角一烤肉师正在料理前面铁烤架上的一排鱼、肉串,可以想见,铁架下生有慢火。这是二千年前古人加工的烧烤美食,又可知今天烤羊肉串的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烧烤这种烹饪方式的发明,大概源于中国古人170万年前开始使用火的时候,原始人把猎物烤熟后食用,成为最古老的烹饪方式。史书记载,烧烤食物曾经是商周时期人们的主要食物。到了秦汉时期,烧烤之风仍然盛行,据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集、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即位以后,常以烧烤鹿肝牛肚下酒。天子如此,臣民们对烧烤的热情和喜爱可想而知。
  这块画像石反映的是墓主人生前,某年秋后农业丰收及宴享的场景。“事死如生”是汉代厚葬礼俗的主要思想,所以汉墓画像石大都描绘死者生前的生活景象。一方面表现墓主人对人世的留恋,另一方面也有对墓主人生前功业的颂扬。“丰收宴享”,只是地主、贵族的“宴享”,不是因为农业大丰收,让劳苦功高的农民一同“宴享”,这“宴享”根本没有农民的份,所以笔者说它是“别样的宴享”。
  左侧画面“丰收”中的收租部分,显示“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右侧画面中“宴享”部分描绘了古人忙碌的烹饪场面,包括宰杀、蒸煮、烧烤、酿酒等各种厨事活动,展示了汉代先进的烹饪厨具,诸如釜、甑、鼎、锺、架式烤炉等;食材种类也很丰富,鸡、鸭、鱼、龟、鸽子、牛、猪、兔子等等。
  这块汉画像石也是汉代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重要缩影:一方面,它反映出汉代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另一方面,既可以深入地了解汉代饮食文化等风俗民情,也为更好地了解汉代社会的全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文/陕西安康 刘勇先)

雕工精湛的清代剔红如意

  新浪收藏 

图1图1图2图2
  “如意”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多用金、银、玉、竹、牙等制作,头部呈灵芝形或云形,柄弯曲。
  如意是由古代的挠痒搔头发展而来,搔头前端为手指形,脊背手触不到的地方有痒,可用搔头挠抓止痒,能如人意,故文人雅士赋之以名“如意”。佛教中也有类似搔头的工具“阿那律”,和尚在讲经时多记经文祝词于如意柄上以备忘,功能类似于官员的手板“笏”,如意渐渐成为佛教的象征。唐代张祜《题画僧》诗之二:“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唐代之前的如意均为实用器物,如意头部还是“抓手”形状。唐代才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如意”,如意头已经逐渐变化为卷云纹。云自古就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高贵和祥瑞。把云头纹装饰到如意上,代表着如意开始从实用功能到象征功能转变。明清时期,如意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吉祥物品,制作用料和工艺水平都无所不用其极。皇室、王公贵族或大富之家都少不了如意作为家居装饰,故宫里面便收藏有品类众多、规格不同的如意,用于寝殿陈设或是选妃、登基、赏赐大臣之用,也是人们馈赠家友的绝妙之选,“吉祥如意”“称心如意”等祝福语便是由此传播开来。
  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两件精美的清代剔红如意。剔红属于雕漆范畴的一种,把朱漆一遍一遍地髹涂于胎体上,少则几十遍,多则上百遍,待达到所要求的厚度时,再用刀在漆层上雕刻出花纹,最后打磨上光,极费工时。
  图1所示这件如意长38厘米,木胎,柄身满雕蝙蝠纹、莲花纹、蔓草纹等。头部雕刻人物吹笛纹,树木萋萋,山石叠立,一身穿广袖宽袍的高士立在画面中央,正在吹笛弄乐,表情微笑,似陶醉于这秀丽的野色和美妙的音色中,整幅图表达出一种闲逸、安详的意境。雕刻人物衣纹流畅,五官分明,充满神韵,树叶、树干、岩石、野草也造型准确,恍如置身其境。
  图2所示这件如意长42厘米,木胎,漆色红润,图案生动精准,搭配暗色的锦地纹,颜色分明,立体感强,亦有“锦上添花”之意。如意头部雕刻的是一只竹编花篮,莲花座,鼓腹,篮里装满了花卉水果,可以辨认出的就有石榴、仙桃、菊花、葵花和牡丹花等,在方寸之间能清晰地雕刻出这么多类品种,并且栩栩如生,自然舒展,很能体现制作者的高超的雕工技巧。蓝系垂搭在一侧,上面扎有一条如意飘带,迎风飘扬。花篮是八仙中蓝采和所持的宝物,能广通神明,花篮纹饰亦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纹饰。手柄雕刻缠枝宝相花纹饰,中部装饰的是蝙蝠牡丹纹,硕大的一朵牡丹占据了醒目位置,还有几朵小花将开未开,两只蝙蝠相对嬉戏。如意尾端描绘的是蝙蝠龙鱼图。牡丹寓意“富贵满堂”,蝙蝠寓意“有福”,龙鱼表达“鲤鱼跳龙门”的祈愿。整件如意线条流畅,纹饰繁而有序,极富美感,还传递出富贵吉祥、长寿安康、功名高中等美好愿望,不失为一件承载人们美好愿望和祝福的送礼赏玩佳品。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文/安徽合肥 吴艳)

聖嚴法師:“眾生都是佛”和“眾生皆成佛”分別有什麼深意?

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王陽明先生說“滿街都是聖人”,這句話是從佛學裡來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心量與佛並無差別,為何眾生不是佛?乃因眾生有煩惱,煩惱去了,眾生就是佛。 也許有人問:“本來都是佛,那麼我們現在為什麼都是眾生呢?”
“人人都是佛”,這是從佛的眼光來看的,常言以小人之心看人大家都是小人,君子用真誠心待人,寧可受欺,不願冤枉任何一個人,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君子。 聖人把所有的人當聖人,你現在不是聖人,終有一天你可能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所有的人都成為聖人。 佛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每一個眾生與他並無差別,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佛是站在眾生的立足點看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視芸芸的眾生,這是眾生都是“佛”的意義。
“眾生皆成佛”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不可能呢?
天台宗智者大師把佛分為六個等級:
一、 理即佛:不管你相不相信佛法,不管你有沒有聽到過佛這個名字,你本身俱有佛的本性,我們稱為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不要說是放下屠刀,就是沒有放下時也是佛,所以不但是人,連螞蟻、蒼蠅等有情無情的一切眾生也都是佛。
二、名字即佛:聽到過“佛”這個名字,知道有“佛”這個名稱,也聽到有人說過“人皆可以成佛”,這種人是名字佛。
三、觀行即佛:參加過佛教修持活動的人,不管得效深淺,只知道有這麼一種修行的方法而嘗試著去做的,這種即稱為觀行佛。
四、相似即佛:已經修行到信心堅定不移的人。 切實的信心一定要從實際修行的體驗中得來,若能知道自己必將成佛和一定成佛,此為相似佛。
五、分證即佛:到此已是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地前能伏住無明而不能斷除無明,地上則無明分分斷滅而佛性分分顯露。
六、究竟即佛: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佛性,到無明斷盡了,就是究竟佛。
以上所說的佛很不容易見到,釋迦牟尼佛以後,離彌勒佛出世還很久,但現實生活中有佛。 滿街都是聖人,當然滿街都是佛,大家都是佛,沒有一人不是佛,沒有一物不是佛。 一個人,不管他信佛不信佛,我們也把他當成一個佛,只要他說的話合乎佛法,他的話就是佛說的話。 日常生活中,合乎“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三個標準的人,便是現在的佛,活著的佛。 人們如能一日修行一日是佛,一時修行一時是佛,一念修行一念是佛,若能念念不斷地與戒定慧相應,他便念念是佛了。 戒定慧代表著佛的清淨的一切身心行為。 我們常說佛有千百億化身,但我們不知道站在我們面前的任何人乃至我們自己,有時就是佛的化身。 不過也有人問:“我不信佛,我也是佛的化身嗎?” 是的,佛以種種身分、種種行為來感化人或是逼迫人走上修行成佛的道路。 人們進入佛門正式成為佛教徒的因緣可有很多,正常的路途是受人鼓勵勸說而接觸到佛法。 有的人環境太好,不愁吃、不愁穿,而且生來便有很聰明的頭腦和強健的身體,他們沒有想到這個社會上還有許多痛苦的問題,一旦當他受到了人或事物的打擊,讓他知道了社會上還有苦難、煩惱並且感到自己的身心很不自在之時,便能促使他走上了學佛之路。 所以佛的出現在面前,不一定示現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的佛相。

圣严法师:以身作则默默行善,才能真正感动他人

在我所提倡的“心五四”运动中,“四感”是与人相处时的四种主张——感恩、感谢、感化、感动。其中,“感动”的意思是指,以智慧来处理事、以慈悲来对待人,以勤勉、谨慎、恭敬、谦虚、宽容的态度,凡事从自己以身作则,自然能够产生力量感动他人。
可是,只要存有想感动别人的念头,心中就一定有特定对象,也会产生期待;一旦期待落空,就会觉得挫折、无奈。但如果只是单纯的帮助他人,心中没有特定的对象,也不在乎做了以后会不会有人受到感动,只是默默的行善、助人,别人反而会因此受到感动而跟着一起做。
例如一般人在下班后或假日,都会去看电影、逛街,或上馆子大吃一顿。可是我们出家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没有放过一天假;出家人一无所有,没有自己的财产、家属、事业,既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孙,也不是要升官发财,只是为了弘法利生的事业而忙碌,这种单纯为了奉献而付出的无私精神,常使许多人受到感动。可是我的本意并不是要使人感动,因为和尚的本分就是服务众生,所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我只是尽自己的责任而已。我不应该跟一般在家人一样放假出去玩,也不会和别人计较:“你们常有假期,我都没有,好可怜哦!”我不但不会这样想,反而会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奉献。
我也经常对我的弟子们说:“我真是感恩你们!我对你们没有恩,是你们对我有恩。”我对他们的感恩心,是根据佛法的观念而来,也就是所谓的“三轮体空”,如果没有受者的成就,也不能圆满布施的因缘,所以要感谢他们给我培福的机会。我的弟子听我这么说,心里都非常感动,心想:“明明是师父辛辛苦苦地在教我们、帮我们,为什么他还要感恩我们呢?”他们被感动之后,心灵因此受到启迪而转变,更愿意主动帮忙,发心奉献。
另外,也经常会有人攻击我,虽然被打击时会难过,可是我不会感到怨恨或是想要报复。相反,当打击者需要我的协助时,我还是会协助他们,不会借机报复。这样一来,他们便会生起惭愧心,当惭愧心生起时,就是被感动了。但是我帮助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感动他们,而是我本来就应该这么做,我只是在实践佛法的精神,而实践佛法的结果往往会感动他人。
更进一步说,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便为了一点小事,就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不顺眼,就骂这个人、恨那个人,即使是对方有错,还是要谅解他。尤其有些人无法接受他人的指责,你一骂他,他就会和你结仇。对于这种人,我们不能用斥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不需再多费口舌和他辩论,只要包容他、慈悲他,和他做朋友就可以了,久而久之他自然就会受到感动,觉得和你作对是不应该的,双方就会从敌人渐渐成为好朋友。要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最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佛法的精神感动人,“感动”,真是化敌为友最好的一种方法。

圣严法师:禅修,是一种由内到外帮助人放松压力的根本之道。

  练习前的小叮咛
  1. 上班族在面对每日忙碌的工作时,虽然知道身心要放松,却很难真正清楚什么是放松。因此,特别设计“放松禅”,让大家在阅读本书前,先体验以禅法放松的感觉与好处。
  2. 放松引导可运用在任何地方,无论是在公司、家里、乘车或等人时,坐着或站着皆可练习。如果是选择站姿,在练习前,要先调整站立姿势,两脚张开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全身重心重量往下,放在前脚掌,膝盖微弯;如果是选择坐姿,在练习前,可先找一个位子坐好,两手手掌交叠,右掌在下,左掌在上,两手拇指相接,成圆圈形,轻轻放在大腿上,上半身端正尽量不靠背,下半身让大腿与小腿成九十度,以利气血循环。
  3. 练习时,为帮助放松,最好取下眼镜、手表,以及佩戴的首饰,让身体没有多余的负担。
  4. 每次的放松练习,都需要多做几次,直至身心完全放松。
  放松的要领
  放松是身体和心情的放松:放松全身的肌肉,心情也放松。
  肌肉放松时是不用力的,是柔软的,是舒服的;心情放松是心中没什么特别要做的事情,也没有特别要想什么。心情是接受外在环境的现象,接受自己身心的状况,内心是自自在在的。
  在放松身体的过程中,是从头到脚一步一步地放松。每个部位放松时都稍微停留,体验松的感觉,再继续往下。如果身体某一部分不能够放松,没有关系,就先把它跳过。
  放松的时候,可以睁开眼睛,也可以闭上眼睛,一切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放松的步骤
  首先,从头部开始放松,清清楚楚地知道头部在放松。眼睛放松,眼球不用力。
  眼睛周围的肌肉,都是松松软软的。如果心中有念头出现,只要不把念头串联下去,不跟着这些念头跑,眼睛自然就会放松。
  接着是脸部放松,清楚知道脸部的肌肉完全放松,让松的感觉慢慢延伸到颈部、肩膀,一直到手臂、手掌,以及手指端,都是放松的。
  胸部放松,让松的感觉继续延伸到腹部,感觉腹部像棉花一样柔软。背的上半部放松,背的下半部放松,一直放松到臀部。把重量的感觉往下放。大腿放松,小腿放松,一直松到脚、脚掌,以及脚趾端
  都是放松的。如果心中有念头,就把它当作像风吹过,一切都是清清楚楚的,念头来,念头去,只要不跟着它走,就可以了。如果觉得不够放松,还可以再重复上述步骤,多做几次,身心就能体验真正的轻松自在。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書法學會常務理事李育萱於今年十二月十一日(星期五)上午1000—1200時,將在台北市萬華區福星里辦公室二樓〈西寧南路14之3號1樓〉開班授課

南菁藝術鑑賞報─南菁書法學會常務理事李育萱於今年十二月十一日(星期五)上午1000—1200時,將在台北市萬華區福星里辦公室二樓〈西寧南路14之3號1樓〉開班授課〈書法教學〉,現已經開始報名,報名電話:02-23312566;大哥大:0931959454,請有興趣者踴躍報名。


铜胎掐丝珐琅嵌宝鼻烟壶

 新浪收藏

  此件铜胎掐丝珐琅嵌宝鼻烟壶,此鼻烟壶乃清代之佳作,重23.73克。此烟壶为铜胎,表面掐银丝,颈嵌银珠,绿松石、红珊瑚,壶身绿松石质地,通体为蓝绿色,间有铁线斑纹。扁圆形,扁腹两面铁线成自然山水风景。烟壶配有南红玛瑙盖,内附牙匙。松石多块状,不透明,质地坚硬且脆,颜色多为鲜艳的天蓝色或蓝绿色,此作品为蓝绿色。
  鼻烟壶,简而言之,就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国玺拍卖:铜胎掐丝珐琅嵌宝鼻烟壶国玺拍卖:铜胎掐丝珐琅嵌宝鼻烟壶
  中国鼻烟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汲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被雅好者视为珍贵文玩,在海内外皆享有盛誉。鼻烟17世纪期在欧洲开始流行,后期传入中国。
  中国最初并无特制容器,自清代道光年间由宫内养心殿造办处特制鼻烟壶,壶盖内附小细匙,以便舀取烟粉。康熙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的玻璃、铜胎画珐琅等各种鼻烟壶,开辟了一项工艺美术的新门类。清宫造办处经常做鼻烟壶的作坊有玻璃厂、珐琅作 、玉作 、牙雕作和镶嵌作;壶盖、勺由镀金作或牙雕作配制。咸丰、同治以后,官办作坊用贵重材料制作的鼻烟壶显著减少,多为玻璃、瓷制品。
  清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才全面兴盛,并正式达到巅峰,并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心。乾隆朝除了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外,还从事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龛、佛塔、满达、七珍八宝等供具之制作,更另辟蹊径,烧制各种动物造型的实用兼陈设的器皿。其掐丝的技术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但大多数缺透明温润的质感。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
  此件鼻烟壶,不仅体现了传统鼻烟壶工艺,也巧妙的结合了铜胎掐丝珐琅嵌宝之工艺,是难得的臻品,无论从艺术造诣还是历史文化背景都奠定了其市场价值,前景可期